(9)對孩子不可求全責備。對孩子的期望不可過高,父母應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同孩子的溝通上,隨時理解他們的心思和要求,經常給予鼓勵,尤其是父親,是孩子的精神支柱。
愛而不溺,更不會放縱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一些社會現象讓人很無語。且看下麵三個真實的例子:
其一,一個大學畢業生的父母寫打油詩,用以形容自己的女兒,並且無可奈何地將其上傳網絡。詩雲:“一直無業,二老啃光,三餐飽食,四肢無力,五官端正,六親不認,七分任性,八方逍遙,九(久)坐不動,十分無用。”
其二,一位母親對記者有苦難言般地說起自己的寶貝女兒:“我們家的時髦小丫頭,大學畢業兩年了,在一個劇團當劇務,每月有兩三千元收入。可她和我們簽了個三年君子協定,每月支付她各項費用3000元。不然,就住在外麵不回家,打她的手機也不接。這不,前幾天,我剛把這月的3000元打進她的銀行卡裏,她還沒回電話呢!”
其三,一位姓何的老人,61歲了,每天仍要上班發揮餘熱,掙一些收入補貼家用。可他25歲的女兒卻每天在家裏上網看電視。何先生對記者抱怨道:“我實在看不慣她,卻也說服不了她。我自己17歲就參加工作,那時月薪38元還要給父母20元。現在有些年輕人缺少家庭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更沒有人生的危機感。是我們的教育製度出了問題,還是社會傳統過時了?”
毫無疑問,中國現在的社會風氣和教育製度都是有問題的。但是,這些家長在抱怨的同時,有沒有想過自己盡責了嗎?
當聽到女兒來到世界上第一聲嬌嫩的啼哭時,父母都會為此感到欣慰和甜蜜,因為女孩是上天賜給父母的藝術品,美麗而嬌貴,每一個女孩兒的降臨,都給她的家庭帶來一股恬淡的氣息,時刻彌漫在父母周圍。女孩兒可愛、溫柔、乖巧,天性的敏感和細膩,需要父母付出更多的愛護與照顧,然而對女兒的嗬護並非沒有限度,寵愛女兒,但不嬌慣,更不能放縱,要給女兒適當的愛。
中國著名兒童文學作家楊紅櫻,曾經做過教師、做過兒童文學編輯,出版過《漂亮老師和壞小子》、《笑貓日記》等50多本童話書,可以說對家庭教育有著深入而獨到的見解。
楊紅櫻有一個可愛的女兒,在孩子4歲那年冬天,楊紅櫻就帶她登上了峨眉山。雖然那時正直寒冷的冬天,帶著這麼小的孩子,家裏人都十分反對,然而,楊紅櫻還是帶著孩子上了山。
當楊紅櫻和女兒與其他人一同下山時,已經是半夜了,坐在汽車裏,女兒已經睡著了。誰知車子行駛到半山腰處,輪子一下子卡在了岩石縫裏,車子就懸在陡峭的懸崖邊,讓不少乘客一陣膽戰心驚。看到車子無法動彈,司機隻好讓大家下了車,登山的人都要自己走下山。
於是,楊紅櫻忍心叫醒了熟睡中的女兒,下了車之後,一陣刺骨的寒風吹來,女兒使勁地睜了睜惺忪的睡眼,跟著楊紅櫻深一腳淺一腳地朝山下走。但是孩子畢竟還小,哪裏禁得起這樣的折騰,走著走著,女兒就困得不行了。楊紅櫻看在眼裏,疼在心上,然而四周一片冰天雪地,抱著孩子會更加不安全。於是她狠了狠心,把冰涼的雪放在女兒的脖子上。受到低溫的刺激,女兒一下子精神了許多,也不再犯困了。就這樣,女兒跟著楊紅櫻,在黑暗、寒冷的山路上摸索著,終於走下了山。
把冰涼的雪放在孩子的脖子上,對於每一位父母來說,特別是對於母親,心疼的感覺都是無以言表的。而女兒就更讓父母們想要用溫暖去嗬護,然而“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女兒沒有經曆過磨煉和困苦,就很難成為堅強的孩子。所以對於女兒,父母也要敢於鍛煉她,讓她在磨煉當中成長,這樣才能成為既堅強又美麗的女孩子。
對女兒不適當地嬌慣和過度地縱容,都會讓孩子漸漸失去自主能力,形成依賴性,你越是嗬護她,她就會越脆弱。誠然,女人天生柔弱,男人天性堅強,這是個不爭的事實,然而在這個男女平等、不容依賴的新時代,女人再也不需要依賴某個男人生活,女性獨立自主,自己為自己負責,才是符合社會發展的原則和方向。
美國家庭教育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讓你的女兒經得起棒打。對於中國的父母來說,這樣的語言聽起來難免會有些嚴重,然而在現實教育中,教育女孩經得起風雨,經得起磨難,卻是每一個家庭都應該去做的。那些不被父母嬌慣、縱容的女孩,才會成長為一個樂觀堅強、輕盈靈活、有熱情、有能力的女子。
女孩是上天賜予父母的美麗珍寶,帶給家庭無限的甜蜜,但孩子卻不應該是一隻瓷花瓶。嬌氣脆弱的女孩,無法走出自己美麗的人生,更無法適應社會。所以,作為父母,不能讓孩子變得嬌氣,那麼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應該如何愛女兒呢?
最重要的是,要有理智的愛。這就是說,在愛孩子的過程中,要能自覺地控製自己的感情,克製那些無益的激情和衝動。蘇聯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的《父母必讀》一書中的序言有這樣一段話:“子女固然由於父母方麵的愛的不足而感受痛苦,可是,他們也會由於那種過分洋溢的偉大的感覺而腐化墮落。理智應當成為家庭教育中常備的節製器,否則孩子們就要在父母最好的動機下養成了最壞的特點和行為了。”這段話講得十分深刻。然而,我們有些父母,尤其是相對年輕的父母,對待孩子的關係上,往往缺乏應有的“分寸感”。他們對待孩子往往是無原則的,過分地寵愛。有的對孩子姑息遷就,任其發展;有的隻知道想方設法滿足孩子的衣錦食美,卻不懂得給孩子良好的精神食糧和思想營養。這樣。勢必把孩子慣壞、寵壞。這種“愛”是盲目的、有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