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不嬌不慣,做稱職的父母(4)(2 / 3)

(3)引導很重要,而不是強製。父母要明白,女孩不喜歡父母用命令、催促的口吻與自己講話。女孩更不喜歡父母用“笨蛋”“廢物”“膽小鬼”之類的否定、貶低、侮辱自己的語言。有很多話可能父母隻是隨口說說,但這些貶損性的詞語,卻對女孩的內心傷害很大。在這種語言環境中長大的女孩,可能對他人、對社會產生終生難以改變的畸形心理。

所以,父母在和女孩對話時,要用商量的口吻,不能總是質問,要平等地和女孩進行交流,選取最佳的解決問題的方案,這才是最健康的親子關係。在這種環境中成長,父母不用費多大的勁兒,女孩很自然地就會接納你的意見,向你吐露心聲。

“貼心小棉襖”也有脫下的時候

女孩是媽媽的貼心小棉襖,不僅僅是因為女孩細心,同時女孩也是最纏媽媽的。

靈靈一直是個非常纏人的女孩,尤其是媽媽送她去幼兒園的時候,她總會千方百計地多跟媽媽待一會兒,纏著媽媽不讓走。不隻是去幼兒園,靈靈在家裏的時候也喜歡讓媽媽抱,纏著媽媽。睡前故事講完該關燈入睡了,她一會兒說怕黑,一會兒想喝水,不讓媽媽離開。一開始媽媽也沒當回事,後來幼兒園老師問道:“靈靈在家也這麼纏人嗎?如果她對你的依賴這麼強,就會影響她以後的獨立性。”但是媽媽對於小貓一樣乖順的靈靈打也不是罵也不是,女孩僅僅是纏人了些,這該怎麼辦呢?

有些媽媽做得就非常好。一位媽媽講了自己的心得:

女兒5歲以前也非常纏人。上小班時,每天早上都是我給她穿衣洗漱,然後由婆婆陪著隨車到我單位吃早飯,飯後送她去上學。每天早晨分秒必爭,手忙腳亂。一次早上,見她睡得正熟,不忍心把她叫醒,便叮囑婆婆等她醒來後坐公交車送她去上學,自己先去上班了。結果女兒醒來後,突然不見了每天睜眼就看到的媽媽,大哭大鬧,不肯讓公公婆婆穿衣,還一定要她變出一個媽媽來給她穿衣,足足哭鬧了近兩個小時。二老拿她沒辦法,又怕她凍著,隻好開著空調,一直在房間裏陪著她。回家後,我對女兒好好地進行了教育。但後來類似的事情還是發生了好多次,還因此感冒了幾次,所以有時不得不從單位往家趕,解決問題。女兒每天早上纏著我,已經影響了我的正常工作,讓我煩惱。問她為什麼這樣?她說:“媽媽不見了,我看不到媽媽了。我要媽媽陪著我。”

想到女兒平時的種種,睡前洗漱一定要媽媽,講故事一定要媽媽,剪指甲一定要媽媽,就連身上癢癢也一定要媽媽撓……幾次與友人的聚會因她的哭鬧而匆匆趕回,讓人很惱火,卻也無奈。我意識到,女兒對我的過度依賴不利於她的成長,也影響了我的生活,我得改變她!

於是,那天睡前,我和她說定,如果明天早上沒有和媽媽同時醒來,媽媽會先去上班,你醒來時會看不見媽媽,想媽媽可以和我通電話,但不能哭。女兒答應了。接到女兒的電話,她邊哭邊叫“媽媽”,我忙先表揚她乖,和她聊了一會兒天後,女兒不哭了,答應讓奶奶穿衣服。那天,婆婆順利地把女兒送入幼兒園。初戰告捷!以後幾次,我依法炮製,漸漸地,女兒完全能接受早上媽媽不在的事實,有時連電話也懶得打了。

早上不用管女兒,獨自上班,真是輕鬆!看來女兒完全可以改變。我嚐試著讓老公講故事,我和她一起聽,說爸爸講故事特別好聽,於是,女兒有時也嚷嚷要聽爸爸的聲音。後來,我和老公輪流講,現在,是我們三人輪流講,女兒堅決認為,她也有義務講故事給我們聽。女兒說,和爸爸一起泡腳很好玩,爺爺的大手撓癢癢很舒服,和奶奶睡覺好暖和……女兒的眼中不再隻有我。在我解放自己的同時,女兒也得到了很多,和爺爺去翻土、種菜,陪奶奶去喂雞、撿蛋,跟爸爸去釣魚、爬山,甚至還跟姑姑學抓藥,認識了好幾味中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