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四水
湖南位於中國南部,地處長江中遊以南,南嶺以北。東鄰江西,西毗川、黔,南接兩廣,北連湖北。地理坐標為東經108度47分至114度15分,北緯24度39分至30度8分,屬亞熱帶地區。省境東西寬667公裏,南北長774公裏,土地總麵積21.18萬平方公裏,占全國土地麵積的2.2%,在各省區中居第11位。湖南多山,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說。西邊的武陵山脈和雪峰山脈海拔在1000-1500米之間,雪峰山是湖南東、西部的自然和經濟分界線。南邊的南嶺山脈海拔在1000米以上,是長江和珠江兩大水係的分水嶺。東部湘贛邊界有幕阜、連雲、武功、羅霄等山脈,海拔在1000米左右,是洞庭湖水係和鄱陽湖水係的分水嶺。瀏陽大圍山有200萬年前第四紀冰川時期留下的U形穀、冰鬥、巨型漂礫、冰窖、羊背石、葫蘆穀、懸穀等冰川遺跡,國內極為罕見,極具科考價值,堪與世界地質公園廬山第四紀冰川地質遺跡媲美。湖南東、南、西三麵環山,中北部低平,向北開口。按傳統風水原理,湖南如同一把太師椅,韶山即處在這把座椅的中央,因此出現了毛澤東、劉少奇這樣的曠世偉人。同時,這種馬蹄型地型造成了湖南冬冷夏熱的地域氣候。尤其春夏之交有長期的梅雨季節,濕氣重,真菌容易滋生,造就了湖南人“嗜辣”和“足浴”的風習。湖南人吃辣椒名聞天下,長沙也被戲稱為中國“足都”。
湖南簡稱“湘”。“湘”字最早出現在《楚辭》中,《史記》有“食湘波之魚”、“浩浩沅湘兮”語句。據考證,“湘”由“相”發展而來,“相”即看管幫助之意。商代武丁有子封於相(今河北臨漳縣西,北魏曾於此建相州),周時戰亂,相人外遷,因此在河南上蔡、湖南境內出現了湘水,湖南也出現了帶“湘”字的地名。“相人”後來融入土家族,是今天“向”姓的先祖。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於長沙設湘縣,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將其改為臨湘縣。此後,長沙地區一直是湖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湖南又稱“三湘四水”。關於“三湘”具體所指,卻有諸種說法。第一種說法認為“三湘”指漓湘、瀟湘、蒸湘。第二種說法認為“三湘”指瀟湘、資湘、沅湘。第三種說法認為“三湘”指湘潭、湘鄉、湘陰。因為近代這些地方出現了一個湘軍群體。還有一種說法認為“三湘”指湘東、湘北和湘西。“三湘”到底指什麼,恐怕沒有誰能說清楚。但對於“四水”,即湘水、資水、沅水、澧水,卻沒有異議。湘水又稱湘江,發源於廣西興安縣境內的海洋山,流經興安、全州及湖南的東安、永州、祁陽、衡陽、株洲、湘潭、長沙、望城等縣市,至湘陰縣濠河口分東、南兩支彙入洞庭湖,沿途彙集瀟水、蒸水、耒水、漣水、涓水、淥水、瀏陽河、撈刀河、溈水、汩羅江等,幹流全長856公裏,在湖南境內有670公裏,流域麵積94660平方公裏,多年平均徑流量664.9億立方米。資水又稱資江,分南源與西源。南源夫夷水源於廣西資源縣越城嶺北麓,流經廣西資源、湖南新寧、邵陽等縣市。西源郝水源於湖南城步青山黃馬界,流經武岡、隆回等縣市。二水在邵陽縣雙江口彙合後始稱資水。資水流經邵陽、新邵、冷水江、新化、安化、桃江等縣市,至益陽甘溪港注入洞庭湖。幹流全長653公裏,多年平均徑流量217.4億立方米。沅水,又稱沅江,有南北二源。南源龍頭江發源於貴州都雲縣雲霧山,北源重安江發源於貴州麻江縣。兩江在螃蟹山汶河口彙合後稱清水江。清水江在貴州流經合江、劍河、錦屏、天柱等縣至鑾山入湖南芷江縣境,東流至黔陽縣托口鎮與渠水會合始稱沅江。在湖南境內流經芷江、會同、黔陽、懷化、漵浦、瀘溪、桃源、常德等縣市,沿途接納渠水、巫水、辰水、漵水、潕水和酉水等支流,最後在常德德山注入洞庭湖,全長1033公裏,在湖南境內568公裏,多年平均徑流量393.3億立方米。澧水有北、中、南三源。北源於桑植縣杉木界,中源於桑植縣八大公山,南源於永順縣龍家寨,三源於桑植縣南岔彙合後東流,沿途接納漊水、渫水、道水和涔水等支流,最後至津市小渡口注入洞庭湖。幹流全長388公裏,多年平均徑流量為131.2億立方米。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