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漢的《關漢卿》(1 / 2)

田漢的《關漢卿》

1958年,我國13世紀偉大戲劇家關漢卿被評為世界文化名人,戲劇界為紀念關漢卿戲劇活動700年舉行了隆重的紀念活動,全國幾十個劇種都在演出關漢卿劇作,田漢為此而作了話劇《關漢卿》,一經演出好評如潮。它不但體現著田漢話劇創作的最高成就,而且也是新中國成立後最優秀的劇作之一。更為突出的是以《關漢卿》的問世為標誌,出現了一股曆史劇的創作熱,其特點是,一些老一輩劇作家紛紛執筆。如郭沫若的《蔡文姬》和《武則天》、曹禺的《膽劍篇》、丁西林的《孟麗君》、劉川的《竇娥冤》、老舍的《義和拳》、田漢的《文成公主》和朱祖詒的《甲午海戰》等。《關漢卿》於1958年由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首演,導演歐陽山尊,刁光覃扮演關漢卿,舒繡文扮演朱簾秀。1963年北京人藝再度排演該劇,由焦菊隱導演,主要演員不變。

田漢(1898-1968),原名田壽昌。曾用筆名陳瑜、紹伯、張坤等。湖南長沙人。1912年考入長沙師範學院。1916年赴日本留學,進東京高等師範。1920年起從事劇本創作和翻譯。1921年回國,任上海中華書局編輯,同時任教於大夏大學和上海大學。1925年創辦南國社,1927年負責上海藝術大學文科,建立南國藝術學院。20世紀20年代,創作了《咖啡店之一夜》《獲虎之夜》《名優之死》等話劇劇本,是中國現代話劇的奠基人之一。還翻譯了莎士比亞和王爾德的多種劇本。對於愛和美的無盡追求和這種愛和美的最終幻滅是其早期劇作的主題。1932年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參與創立左翼戲劇家聯盟。戲劇創作由“唯美”的追求轉向對革命的歌頌。30年代創作了《梅雨》《亂鍾》《回春之曲》等話劇劇本,《揚子江的暴風雨》等歌劇劇本。抗戰爆發後任國民黨軍委政治部第三廳處長,組織領導抗日救亡宣傳工作。抗戰勝利後到上海,創作了《麗人行》《憶江南》等話劇、電影劇本。1948年進入華北解放區。50年代後曆任中央文化部戲曲改進局局長、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中國文聯副主席等職。在不同曆史時期創作了幾十首歌詞,其中《義勇軍進行曲》被定為國歌。田漢在度過60歲生日的時候創作了《關漢卿》。

《關漢卿》寄托了一個知識分子高昂的人格理想,也延續了他早年“精神至上”、“藝術神聖”的藝術家形象,為當時的中國提供了一種“異調”的聲音。關於關漢卿的生平,史料甚少,但其作為元雜劇的奠基者的地位卻是公認的。田漢根據關漢卿的劇作和僅有的史料判定,“在他留下的許多雜劇中……幾乎無例外地可以聽到他和當時黑勢力兵鐵相擊的聲音。

他是蒙古奴隸主貴族統治辛辣的批評者、揭發者、反抗者!”“是一個沉毅不屈的人道戰士!”這是田漢寫《關漢卿》的基調和準則。在這個劇本中,田漢將關漢卿塑造為反抗黑暗勢力的壓迫、自覺為人民代言的英雄。陳思和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中在分析“關漢卿”這一人物比較透徹:“田漢塑造的‘關漢卿’這個人物,是應該當作身為‘劇作家’、‘作家’乃至‘知識分子’的田漢的一個理想化的自我描繪、自我認定來看待的,擴而言之,借助曆史人物塑造這樣一個理想化的英雄形象,實際上寄托了老左翼知識分子心目中的一種‘自我形象’、‘自我認同’與‘自我定位’。這個形象顯然與當時主流意識形態話語塑造的知識分子形象不太一致,可以說是公開文學中知識分子的精英意識的最後表露,而這一表露隻有通過曆史題材才得以實現。”因此這個劇本發表之後,郭沫若第一個寫信道賀:“我一口氣把您的《關漢卿》讀了,寫得很成功。關漢卿有知,他一定會感激您。”

田漢以其豐富的想象力,虛構了關漢卿的故事,環繞著關漢卿創作《竇娥冤》一劇來展開劇情。由於劇作者和主人公的身份、性格相似,都是頗負盛譽的劇壇領袖、與藝人都有許多的交往等,田漢自覺不自覺地按照左翼文人的形象來塑造關漢卿。劇作並沒有寫關漢卿的一生,而是緊緊圍繞著創作和演出《竇娥冤》展開戲劇衝突,在一係列矛盾鬥爭中逐步顯示關漢卿的英雄性格。劇本開首,關漢卿就被劇作家推向了正義與邪惡鬥爭的第一線。大幕啟開展示了元代社會一幅血淋淋的場麵:無辜民女朱小蘭被貪官汙吏處死。關漢卿滿腔義憤,寫《竇娥冤》以伸張正義。隨著演出的巨大成功,衝突進一步激化。場上有義士王著高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