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之文學(1 / 3)

一代之文學

中國傳統戲劇又稱為“戲曲”,這是因為“曲”的演唱在其中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從性質上來說,中國戲曲實際上是一種帶有舞蹈成分的歌劇。中國戲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很遠。從原始歌舞開始,到後代宮廷、民間的許多娛樂表演都與此有關。作為一種高度綜合敘事、歌唱、舞蹈以及音樂、繪畫藝術的戲劇類型,中國戲劇經過漫長的發展過程,在10至11世紀才形成戲劇的成熟形式--元雜劇。元雜劇不僅是一種成熟的高級戲劇形態,還因其最富於時代特色,最具有藝術獨創性,豐富了中國文學的藝術精神,被後代戲曲史大家王國維譽為“一代之文學”。包括雜劇在內的元曲(元曲還包括散曲)被視為與“漢之文,晉之字,唐之詩,宋之詞”同樣垂之千古的精湛藝術。元雜劇最初以大都(今北京)為中心,流行於北方。

元滅南宋後,發展成為全國性的劇種。元代的劇壇,群星璀璨、名作如雲。雜劇發展的鼎盛時期是在北京,這裏曾經是元朝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橫跨歐亞大陸的國際大都會,國際間人員往來、文化交流十分頻繁,國際貿易也非常發達,漸漸在大都聚集了最傑出的劇作家和最優秀的演員。雜劇演出活動上至宮廷,下至瓦舍勾欄,路口街邊,並且由大都向外輻射,影響到全國,釀就了中國戲劇第一個黃金時代。

元雜劇的產生元雜劇得以逞一代之盛,無論是藝術發展還是社會現實都為它提供了契機。從藝術的自身發展來看,戲劇經過漫長的孕育和遲緩的流程,已經有了很厚實的積累,在內部結構和外在表現上都達到了成熟。而此時的傳統詩文,在經曆了唐宋鼎盛與輝煌之後,逐漸走向衰微,新舊交替已是必然。元雜劇的形成是時代的產物,經過遼金少數民族對北方漢族正統禮樂文化的衝擊,表現衝突、集體觀賞的戲劇觀念得到發展,處於被玩賞、被遊戲地位的戲劇演化為嚴肅藝術,至元朝吸引了這一時期最有才華的文人墨客,並很快勃發而成為“一代之文學”。

元雜劇是在金院本和諸宮調的直接影響之下,融合各種表演藝術形式而成的一種完整的戲劇形式,並在唐宋以來話本、詞曲、說唱文學的基礎上創造了成熟的文學劇本。從元雜劇的直接源頭來說,主要有兩條:一是從宋到金的說唱藝術--諸宮調,一是從宋到金的以調笑為主的短劇--宋雜劇、金院本。

說唱在中國有古老的曆史,到唐代的“變文”,已經發展得很盛。變文是唐代佛教寺院用於宗教宣傳的說唱形式,由散文和韻文交替出現,常先用散文敘述一篇故事內容,然後用韻文唱一遍。北宋中葉,藝人孔三傳創造了一種“諸宮調”來說唱長篇故事。到了金代,以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為標誌,這種說唱藝術發展得更為成熟。它的音樂即是元雜劇音樂的基礎,所以前人說董解元為“北曲(元雜劇)”的首創人。它按不同宮調將多個曲牌分別聯套演唱故事情節以及曲與說白交錯的體式,也為元雜劇所繼承。它宏大的結構、細膩的人物性格描寫,尤其是經常通過故事中人物的自敘(即代言形式)來展開情節的特點,在文學上給元雜劇以相當大的影響。

以詼諧、調笑為主要特點的藝術表演,始於上古宮廷弄臣“優”,後來演化為雙人表演的“弄參軍”。唐代民間“參軍戲”十分盛行。“參軍戲”的演出,一般是兩個角色,一名為“參軍”,一名為“蒼鶻”,類似現在的相聲。參軍相當於逗哏的,蒼鶻相當於捧哏的,相對問答,有簡單的情節,以滑稽諷刺為主,最後總是參軍說得不對頭,蒼鶻打參軍,以此收場。參軍戲的一支與歌舞相結合,並滲入了戲劇的因素,便形成宋雜劇和金院本。宋雜劇和金院本雖然還比較幼稚,但已經是基本成型的戲曲。其內容仍以詼諧調笑為主,有完整的故事情節,故事有起承轉合、悲歡離合;形式上或偏重於唱或偏重於念誦、說白,但兩者逐漸結合;角色增至四五個,各有不同的名目。宋雜劇和金院本都沒有保留下來的劇本,從有記載的劇目來看,金院本故事性較強,內容豐富,有傳說故事、愛情故事、曆史故事,還有很多北宋故事,以及反映市井生活的故事,其中大部分故事如《莊周夢》《赤壁鏖兵》《杜甫遊春》《張生煮海》等,均為元雜劇以及後來的明清戲劇所承襲。

元雜劇是直接繼承金院本、又糅合了諸宮調的多種特點,並從其他民間伎藝中吸取了某些成分而發展起來的。但元雜劇與金院本等畢竟有質的區別,到了元雜劇,才成為具有完備的文學劇本、嚴格的表演形式、完整而豐富內容的成熟戲劇。由於宋雜劇和金院本並無劇本留存,無法知道其中有無完全是代言體的劇目,而元雜劇的這一特征是清楚的。代言體是成熟戲劇的重要標誌,戲劇與說唱藝術的不同就在於後者既有代言體的表演,又有第三人稱的敘述,而前者隻有代言體的表演。因為必須在這種表演形式中,才能吸引觀眾進入雖是虛構卻具有真實感的戲劇場景。當然,現代戲劇又將敘述手法引進舞台表演中已經是戲劇成熟後的革新了。作為一種成熟的戲劇,元雜劇在內容上不僅豐富了久已在民間傳唱的故事,而且廣泛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成為廣大人民群眾最喜愛的文藝形式之一。

元雜劇的形成,大約是在金元之際,城市經濟的繁榮和藝術表演的社會化、商業化,是促使戲劇成熟與興盛的必要基礎。宋金元城市經濟的發展為雜劇的興盛準備了充裕的物質條件。

北宋王朝統治的160多年間,工商業空前繁榮,城市隨之而興盛。為適應城鎮市民文化生活的需要,在北宋的各城鎮中普遍設立了

“瓦舍勾欄”(宋代歌妓營集之處,“瓦舍者,來時瓦合,去時瓦解”。相當於後來的遊樂市場,裏麵有演出用的勾欄,也有做生意的鋪麵)等娛樂場所,湧現出了大批著名曲詞作家和唱詞藝人。到了南宋,適應統治階級宴樂和廣大市民的娛樂要求,南北各大城市都出現了各種伎藝集中演出的“瓦舍勾欄”,特別是作為都城的開封、大都、杭州等地更為繁盛。此時已出現了民間藝術的專業組織--書會。元雜劇最早產生於河北真定、山西平陽一帶。在宋金戰爭時期,真定和平陽是金朝首先占領的地區,宋王室南遷後,金朝將這一地區作為統治北方和對抗南宋的基地,調集大量的財物和人口來充實這一地區。因此,在當時北方大部分地區社會秩序混亂、經濟停滯的情況下,真定和平陽地區卻出現了相對的穩定和繁榮,這就為雜劇藝術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蒙古軍攻占北方以後,在許多地方造成破壞,但若幹中心城市,卻反而人口激增,財富更為集中,出現畸形繁榮。全國統一以後,城市經濟的增長更為迅速。而隨著都市經濟的發達,市民階層自然也相應地壯大,市民們在經曆了喧囂忙碌的生活之後,觀賞既富於世俗性又具有較高藝術性的戲曲對於他們是很合適的精神享受,他們以自己所擁有的財力支持了元雜劇的成長。

在元社會發生重大變化的情況下,文人也發生分化。元蒙統治者廢除科舉製度,不僅斷絕了知識分子躋身仕途的可能,而且把他們貶到低下的地位:隻比乞丐高一等,居於普通百姓及娼妓之下。這些修養頗高的文化人,被沉入社會底層。在疏遠經史、冷淡詩文的無可奈何之中,他們隻有到勾欄瓦舍去打發光陰、去尋求生路。於是,新興的元雜劇意外地獲得一批又一批的專業創作者。他們有一個以“書會”為名的行業性組織,由部分文人和民間藝人結合而成,民間藝人和文人的合作對元雜劇的興盛起了推進的作用。加入書會的劇作家,稱為“書會才人”。他們一方麵學習民間藝術的成就,同時又把自己的才能貢獻給雜劇的創作。這些落魄文人,在團體內既合作又競爭,共同創造著中國戲劇的黃金時代。與從前的偏於抒發主觀意趣的詩詞不同,元雜劇以廣泛反映社會為己任。顯然,這是由於作家們長期生活於閭巷村坊,對社會現實有著深切了解和感受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