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

加強區域合作,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整體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世紀、新階段實現我國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內容,也是各級政府落實科學發展觀,推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戰略舉措。區域旅遊合作是區域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旅遊業發展本身而言,通過共同研究製定區域旅遊發展戰略,打造區域旅遊產品和品牌,實現區域間在旅遊公共服務基礎設施,旅遊綜合服務配套,旅遊人才、資源和信息網絡共享,必將在推進區域內各地區旅遊產業發展的同時,拉動、帶動中國旅遊產業的發展。就地區社會經濟發展而言,通過區域旅遊合作,將在帶動本地區和區域間旅遊相關產業發展的同時,促進、推動文化發展和社會和諧,實現本地區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

在認真貫徹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促進環渤海及北京周邊9省(區、市)和中國十大主要熱點旅遊城市的全麵合作,本著“構建區域旅遊一體化,促進環渤海及北京周邊9省(區、市)旅遊業的共同繁榮”、“構建熱點旅遊城市旅遊市場一體化,實現國內旅遊熱點城市共同發展與繁榮”的指導思想和“加強聯合、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合作原則,實現旅遊資源、產品、市場、信息、客源和利益共享的戰略目標,推動旅遊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的契機下,本文從博弈論的角度來探討京冀區域旅遊的合作問題,具有其重要的時代和經濟意義。

1.2 選題意義

博弈論研究的是主體與主體之間利益相互製約下策略選擇時的理性行為及相應結局。而區域旅遊協作正是在各協作成員的利益相互影響、相互製約的前提下進行的,利益的分配和利益的協調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區域旅遊協作的穩定性。將博弈論引入到京冀區域旅遊協作的研究當中,能更為清晰完整地分析京冀旅遊業發展的衝突與合作,有利於深入探討其存在的問題和解決途徑。

京冀區域旅遊資源豐富,旅遊產業具有良好的合作潛力和廣闊的發展前景。京冀旅遊產業的發展,不僅需要本區域加強合作,更需與周邊地區協同配合,互通信息,客源共享,產品互補,效益互享,以實現區域旅遊一體化格局,從而提高區域旅遊產業規模優勢。在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實施的環渤海發展戰略,適應環渤海地區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需要,同時借助北京成功舉辦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影響力,進一步發揮北京市旅遊中心城市的帶動作用,促進區域旅遊合作的發展和進一步深化環渤海地區以及中國主要旅遊熱點城市的旅遊合作,共同促進區域經濟、社會和旅遊業的繁榮與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對京冀旅遊合作進行博弈分析對建立一種穩定和諧、互惠互利、動態平衡的旅遊空間競爭與協作關係,構築一個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市場廣闊、充滿活力的京冀區域旅遊發展格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戰略意義。

1.3 國內外研究現狀

1.3.1國外關於區域合作的研究

區域合作的研究是貫穿於經濟理論和區域發展理論之中,大體上可以從區域分工、區域關係、區域開發三個方麵進行考察。

區域分工是合作的前提條件,因而分工理論則構成區域合作的理論基礎。比較優勢理論是隨著白由貿易的發展而產生的。A.Smith的絕對成本說和O.Ricarto的比較成本說從供給與成本的角度論述了國際貿易的成因。而哈伯勒則土張用比較機會成本代替比較勞動成本解釋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認為生產機會成本低的商品有比較優勢,參加分工和交換能為雙方帶來利益[6]。E.Heckscher和B.Ohlin的要素察賦論(H-O模型)認為生產要素察賦的差異導致了國際貿易的產生。美國學者M.Posone:等提出新技術貿易論,認為技術差距的存在使得某一個領域內新產品問世後之後至其他國家仿製的出現以前這一段時間內,創新區域具有出口優勢,但動態技術優勢會隨著技術的國際標準化而消失。R.vemon則提出了產品生命周期理論,認為技術條件的變化是影響工業品貿易格局的決定因素,一切產品都有創新、成長與成熟、標準化、衰退這樣一個過程,階段的不同導致了不同區域之間因地製宜進行合作。兩位美國學者的觀點如出一轍[7]。前蘇聯經濟學家巴朗斯基將勞動分工理論引入經濟地理學,並結合經濟區和經濟地域織織研究,形成了勞動地域分工論,它是不同層次、不同內容的部門分工在地域上的表現,其所產生的物質運動和聯係紐帶表現為交通通訊網絡,與分工的區域條件、生產的部門和空間結構共同構成了經濟地域係統。Frobel、Heinrichs、Kreye等人提出了新國際勞動分工理論,認為國家力量和保護權力的降低導致了資本間的強烈競爭、導致了資本的結構變動,工業布局的消費指向性重新調整,高技術由發達國家承擔,低技術由第三世界承擔,跨國公司的發展、跨國資本的流動使一些技術擴散到第二世界,通過這些部門的“滴流效應”.最終改變當地其他經濟部門,井解釋了相對落後地區的經濟發展的外部動因[8]。

區域關係的研究也是區域合作的重要內容之一。相互依賴理論認為世界經濟的相互依賴是資本土義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必然趨勢,不同的社會製度可以通過經濟關係連接起來,並且西方經濟學家運用數學模型進行定量分析。其土要指標有:貿易依存度、貿易結合度、對外依存度等。發達與欠發達地區關係理論認為世界體係由核心國家、半邊緣區、邊緣區和外部地區構成,其特征是體係中的生命自我控製,其發展的動力是內在的。

不同的地區開發方式的選擇,對區域合作有著重要的意義。法國經濟學家F.Perroux率先提出了增長極這一概念,其基本思想是“增長井非出現在所有地方;它以不同的強度首先出現在一些增長點或增長極上;它通過不同的渠道向外擴散,並對整個經濟產生不同的最終影響。”法國經濟學家J.R.Boudeville認為“增長極是在城市區配置不斷擴大的工業綜合體,井在其影響範圍內引導經濟活動的進一步發展。”瑞典經濟學家G.Myrdal提出了累積循環理論。認為市場力的作用通常是傾向擴人而不是縮小區域間的差距。在資本土義市場機製自發作用的情況下回流效應總是人於擴散效應,會出現“馬太效應”,主張實行國家幹預。美國規劃師J.Friedmann用一些經濟和非經濟變量來研究與闡述“核心與邊緣”模式,從理論上解釋區域發展過程在經濟、社會和政治方麵以空間表達自己,以及作為結果的空間結構如何隨時間的變化[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