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阿拉伯語句子語序比較與翻譯(6)(1 / 2)

漢語阿拉伯語句子語序比較與翻譯(6)

2.漢譯阿中的語序問題

漢語沒有非限定性動詞的形式,一個句子中會連續出現多個動詞,在翻譯時要分析這些動詞之間的權重,將權重低的動詞轉化為阿語的詞根、假設詞根、具有動詞作用的派生名詞等非限定性形式,作為主句的次要成分,並根據需要前移或後置。例如:

我在回國之前,聯係了一個單位,但回來後,發現對方違約,他們無法解決我的住房問題。

.

譯文降低了“回國”、“回來”、“違約”、“無法”中動詞的權重——或者成為詞根形式,或者置於賓語從句中,或者轉為主動名詞形式。此譯文忠實原文語序,未作過多調整,前後句間用轉折虛詞“”聯結,有效傳達了原文的信息,不失為可行的翻譯策略。

有時,漢語的動詞轉換為非限定性成分後,會引起語序變化。例如:

我不想在第一個上午就給這些農民硬漢留下個懦夫的印象,趁著休息,躲著我在村裏結識的第一個朋友——我房東家的兒子達吾提,悄悄溜下前邊不遠處的老坎,來到水塘邊上,想在這裏獨自靜靜地呆上一會兒。(米吉提:《哦,十五歲的哈麗黛喲》)

.

譯句將“躲著”轉換為詞根“”,後置作原因賓語,動詞“溜下”也降低了權重,緊接在“趁著休息”之後作目的賓語,而“第一個朋友”前的關係小句及其後的同位語在譯句中都作為後置修飾成分。最後一個小句在譯句中成為“來到水塘邊上”的原因目的賓語。

原句全文沒有出現任何表示時間的標記詞,完全依時序“順”性敘述。而譯句在“順”序敘述時用承接上下文的“”或是表原因目的的“”連接動詞,“逆”序敘述時用動詞的詞根形態充當原因目的賓語,將原文內隱的時序、意合用形式手段顯化。

當然,語序的調整是靈活的,如上例,我們還可譯為:

.

譯文並未變動原文語序,但連接詞的使用十分精彩:“ ”,這一連串的動詞,輔以阿語讀音的韻律節奏,極富動感,仿佛整個畫麵都鮮活了起來。與此譯句相較,前譯句行文之間似乎少了幾分活潑與靈氣。

阿語修飾語後置的結構使它的定語從句可以負載新信息,推動句子向前發展。而漢語修飾語必須前置,它的關係從句隻能表示已知信息。利用這個特點,翻譯漢語句時,多多留意小句間的關係,如果後置小句是對先行小句中某個名詞的描述,不妨將此小句轉換為該名詞的後置定語、同位語或是狀語。例如:

①水塘對麵是一片靜靜地欣賞著自己的柔嫩身姿的小柳樹林。②柳林深處掩映著一排土屋,a從那裏時時傳來雞鴨鳴叫聲,b與老坎上邊隱約傳來的歇工的人們的嘻笑聲混在一起,c在這恬靜的水塘上空悠悠顫蕩。(米吉提:《哦,十五歲的哈麗黛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