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年底,著名門戶網站新浪網推出2009年十大博客,在新浪網開博13個月的我入選為最受關注的十大博主和教育博客類最受歡迎的博主之一。新浪網在評介我的入選理由中寫道:美國《僑報》副總編輯,《美國高中“中國媽媽”為何成了貶義詞》等博文引發媒體熱議。
2008年是我從事新聞職業以來在世界各地采訪重大新聞事件最多的一年:1月到台灣地區采訪“立委”選舉,3月再度赴台采訪“大選”;5月中國四川發生地震,又趕往四川,采訪中國抗震救災的新聞;6月中國海協會和台灣海基會在北京舉行第二次會談,我從四川災區趕到北京采訪相關的新聞。采訪結束後又回到四川災區,繼續未完成的采訪報道工作,11月赴秘魯,采訪APEC領導人峰會。博客在中國已興旺了很多年,我是後知後覺,因為這一年采訪了太多的人與事,感受良多,因此也想在博客中與網友們分享。2008年11月28日,我的博客在新浪網安家,最初大部分文章是圍繞著一些個人采訪的新聞事件來寫作。
2009年3月,新浪網教育博客的編輯約我寫些有關教育的文章;4月到英國倫敦采訪G20峰會,回到美國後開始準備介紹一些美國教育的情況。教育對我而言並不是一個陌生的領域,在國內《光明日報》擔任記者時,我主要是采寫教育類的新聞,也參與了中國職業教育改革、高等教育改革的報道。到美國以後,深切感受到華人移民家庭對子女教育的重視,很多中國人到美國後留在美國,其實並不完全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而是為了自己的後代能夠接受世界上最好的教育。
華人重視教育在美國是出了名的,第二代華裔移民很少有不上大學的,而且更多的家長希望孩子能夠讀名校。華人子女接受教育的比例高,因此在收入上也高於美國其他一些族裔,這就是接受高等教育帶給人們最直接的經濟成果。
然而在美國的華人家長中,一些傳統的教育理念與美國的教育理念出現了差異。而最明顯地表現為兩個問題:一是喜歡盲目攀比,二是容易將自己的夢想轉化為下一代也要實現的夢想,父母往往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規劃子女的生活道路。這兩種情形如果在中國,可能會被看成是父母對子女的愛甚至是崇高和無私的愛;但在美國,在另一種社會和教育環境下,華人第二代就會覺得父母對自己束縛太多,從而影響自己的獨立思考和發展。
2009年4月17日,我在新浪博客上發表了一篇一千多字的短文《美國高中“中國媽媽”為何成了貶義詞》。文章發表後,24小時內的點擊量超過30萬,網友評論800多條,一夜之間似乎引發了一場“中國媽媽”教育方式和形象的論戰。
從2009年4月下旬到5月的一個多月時間裏,對“中國媽媽”現象的討論從門戶網站擴展到官方媒體,中國最主要的中央級媒體不僅先後越洋連線采訪了我和報道了相關新聞,而且還組織專家討論了“中國媽媽”現象。
中國《海峽消費報》記者王莉蘭在一篇評述性報道中寫道:“4月17日,《美國高中”中國媽媽“為何成了貶義詞》在新浪博客上發表。隨即,不少網站的教育論壇進行轉載。再之後,傳統媒體跟進,多篇探討中國母親應扮演怎樣的角色的評論出爐。”
在此後的日子裏,我陸續寫了一些有關美國教育和中國教育的文章,可以說,“中國媽媽”一文是本書的催生婆,我也試圖站在既不完全是東方教育心理也不是徹頭徹尾的西方教育理念的立場上來看美國教育和中國教育各自的優點和不足。而在美國的“中國媽媽”恰恰是這兩種文化和教育理念的結合部,從美國“中國媽媽”的身上也最能反映出東西方教育方式的磨合與反差。
本書共分三個部分:首先談的是家庭教育與父母之責,也就是作為父母,在你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下如何讓你的孩子健康成長。其次是介紹孩子的素質與品格教育,在不少父母的心中,孩子隻要讀好書、上大學就是好孩子,就是優秀的人才。在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作為父母,如何讓你的孩子走向成功呢?美國一些兒童的成長過程和他們的人生追求也許會讓更多的家長有所感悟。最後,作為父母,如果希望你的孩子能夠擁有真正的未來,靠什麼?答案人們早已耳熟能詳,那就是讓你的孩子接受更高、更好的教育。無數人的人生經曆已證明,教育是提高人們經濟地位的基本方式,也是改變一個人命運的金鑰匙。
有一位教育大師曾說過,一個人的一生離不開四種教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自我教育。在這四種類型的教育中,作為父母,最能夠把握的是家庭教育和提供條件讓自己的子女接受正規的學校教育,不論是高中還是大學程度的教育,對孩子的一生都會產生最直接、最正麵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