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評新聞 重點在“新聞”二字上,強調的是“評論性的新聞”。是記者依托新聞事實,以報道事實為主、同時予以簡要直接的分析評論,歸納、綜合、點評,使事實更為清晰、明朗、可以理解。它基本上屬於新聞的範疇。
立意高遠﹑選題新鮮
記者述評的選題要上符合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整體部署,下貼近讀者、貼近生活、貼近新聞;要十分注重文章的思想性、新聞性和可讀性的有機結合。在選材時,一定要把新聞性和可議性放在首位,同時,最好以記者本人采訪中得到的第一手材料為主,也就是說,再小的話題都盡量“原創”,這樣才有可能做到不落俗套而又立意高遠,選題新鮮。
如《“紅樓”非去不可嗎?》一文,十分注重思想性、新聞性、可讀性的有機結合。2001年秋天,當時廈門“遠華大案”審判之後,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有關單位將“遠華紅樓”辟為“反腐敗展覽館”向社會開放,一時間觀眾如潮。新民晚報記者孫衛星針對當時“遠華紅樓”開放後許多人耗用公款,尋訪紅樓,欣賞犯罪,獵奇淫窩,甚至借機旅遊,結果使“紅樓”警示教育意義的初衷大打折扣,於是就寫了一篇《“紅樓”非去不可嗎?》的述評新聞,用自己親手調查了解來的事實、數據分析了開放“紅樓”的弊端。這則文章見報後,引起廣泛的社會關注,不少讀者來信來電表示讚同,美國《僑報》及國內一些報刊全文予以轉載。時隔不久,有關方麵決定關閉“紅樓”展覽。
內容飽滿﹑材料翔實 記者述評不管寫凝重還是輕鬆的話題,也不管是寫激揚或平和的話題,抑或是高雅還是通俗、主流還是市井的話題,都必須是緊貼社會實際、緊貼生活、緊貼百姓關注的熱點,有觀點、有個性、講真話、說實話;但前提必須是掌握的材料要翔實,內容要飽滿。
個性鮮明,文筆獨到,可讀性強 鮮明的個性要靠富有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文筆來體現,《新民晚報》《新民隨筆》專欄作家的汪一新,對此深有感觸。他說,“第一,無論寫哪個題目、角度,必須是貼近百姓的,而且旗幟鮮明地亮出自己的觀點;第二,要時刻記住,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無論幹部、企業家、教師、工人、農民、市民百姓,既讓人家看得懂,又千萬不能教訓人;第三,寫作千萬別程式化,一定要自然地寫出自己的特點。”
由此可見,記者寫述評可以用犀利的筆鋒激揚真善美,針砭假惡醜;也可以用夾敘夾議,自由而不拘一格的活潑文風;可以用視覺獨特,筆法老練的方法,也可以用富有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新奇文筆;可以是百般推敲,輕易不出手,出手就“有”的詩人般之作,也可以是語言尖銳、潑辣,文字老練的文藝批評家的做派;可以是最通俗、直白的語言,反映群眾最關心的熱點的散文化作品,也可以是感情豐富,觀點新鮮,筆調幽默,然質樸、細膩、傳神的“記錄片”。總之,要力爭做到個性鮮明,文筆獨到,可讀性強。
4﹑深度報道
深度報道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它仍是通訊家族中的一員。
深度報道,應該說是改革開放的社會變化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兩個方麵促成其作為一種新的重要新聞文體。一方麵是人們對新聞背後的新聞的關注,社會轉型期中人們對於發生的各種重大問題和重大事件,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給予了高度的關注,因此,很多信息類的新聞已不能夠滿足廣大受眾的需求,深度報道也應運而生;另一方麵是厚報時代報紙新聞和電視﹑網絡﹑手機等媒介步入了快餐化新聞的時代,衝突和競爭使得深度報道脫穎而出。
⑴ 深度報道的定義
西方新聞學的定義:
深度報道是一種闡明事件因果關係,預測事件發展趨勢的報道形式,是五個W和一個H的進一步深入的報道形式。是一種對抗電子新聞競爭而發展起來的報道方式。
中國新聞界給予的定義:
深度報道沒有固定的格式,也不應過多地受篇幅長短的限製,隻要能從深層反映新聞事實真相,通訊﹑特寫﹑評論﹑專稿﹑調查報告等都可以寫成深度報道,即便是一條消息,隻要它立意高遠,對問題反映深刻,也可以被看作是深度報道。
――陳作平《新聞報道新思路》
從某種意義上講,我們更傾向於強調,深度報道是新聞執著於深刻性的一種寫作旨趣。
――杜駿飛《深度報道》
“深度報道”所體現的是一種新聞旨趣,它揭示了新聞的主體與客體間的關聯,從深度(深刻性)和廣度(廣延性)兩方麵指出了新聞文本以受眾認知效用為主導的運作方向。
――杜駿飛﹑胡翼青《深度報道原理》
定義:深度報道是新聞體裁發展到一定階段,為適應時代發展和滿足廣大受眾需求的一種以闡明事件因果關係,進一步深入敘述五個W和一個H,並預測事件發展趨勢的報道形式。是一種對抗電子新聞競爭而發展起來的報道方式。
《南方周末》是以做深度報道而獨樹一幟的。他們的口號是“深入成就深度”,這也是《南方周末》廣受歡迎和經久不衰的秘密所在。2006年8月4日《南方周末》的24篇新聞報道裏,共有21篇深度報道,比例高達87.5%,篇篇擊中要害,道出隱秘,極大地滿足了讀者的閱讀欲望,成了百姓心目中神聖的媒體偶像。
⑵ 深度報道的特點
● 深度報道具有主題的深刻性
深度報道是應受眾對新聞事實進一步深入了解的需要而出現的,因此,必須對新聞要素中的五個W和一個H做深入的報道,它不僅要告訴受眾發生了什麼?還要重點告訴受眾為什麼會發生?但是能否做到深刻﹑深度?關鍵就在於對新聞事件的深層原委的把握,對新聞報道主題的理解是否深刻。
● 深度報道具有揭示新聞事實的深刻性
深度報道對新聞事實進行追根溯源,深挖新聞背後的新聞,告訴讀者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原因是什麼?能滿足讀者刨根問底的閱讀需求。深度報道注重事件的縱橫聯係,把新聞事件放在一定的社會和時代背景下,把單一的﹑孤立的新聞事件和其他事件相比較﹑相聯係,幫助讀者更清晰地了解新聞的來龍去脈。
例如:2006年8月4日《南方周末》的《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前瞻》,對很多即將推出的新政策的社會基礎和政治考慮做翔實而細致的深度報道。
● 深度報道具有指點迷津的功能性
由於深度報道大量運用鮮為人知的背景材料,並運用夾敘夾議的評論方法,因此,它具有了撥雲見霧,指點迷津的功能。例如2006年8月4日《南方周末》的《資深專家揭秘地震決策困境》,告訴了讀者很多想知而無法知道的問題的深層原因,解決了眾多影響社會安定的困惑和矛盾。
● 深度報道的寫作
深入采訪 《南方周末》的版式中一句“廣告詞”是“深入成就深度”,這句話道出了深度報道能否成功的關鍵所在,深入報道要告訴受眾的就是“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件?它的來龍去脈是“怎麼回事”?所以,要寫好深度報道,首先就要學會深入采訪,要深的下去,挖的出來,搞得清錯綜複雜之間的關係,能夠把闡述“為什麼”和告訴讀者“怎麼會這樣”的充足新聞素材“取”的回來。
深刻挖掘 僅僅把足夠的“為什麼”新聞素材取回來還不夠,就像買回了很理想的麵料,至於能否作成與之匹配的滿意服裝,這還有個設計製作的重要環節,深刻挖掘就是這個環節。因此,我們首先要善於在紛繁雜蕪的素材中提煉出主題,定好基調;其次是在主題的觀照下,“設計”寫作提綱;第三,根據寫作提綱來歸整材料;第四,付之於落筆。
精心製作深度報道的標題 這是重要的點睛之作,一張端正的臉龐,一雙眼睛的漂亮與否能使這張臉的得分相差巨大。好的標題,一下就把讀者的眼球給吸引住,使讀者欲罷不能。因此,給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的深度報道作一個合適的標題就是很重要的了。要做一個好標題,我們應該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是正確提煉主題,隻有主題正確,才能使標題緊扣報道核心;
二是熟知所有的新聞素材,對素材的熟知有助於製作切中要害的標題;
三是對報道重點的把握,把握重點有助於製作體現主題的標題;
四是結構的嚴密,嚴密的結構可以使標題顯得精幹明確;
五是有很好的文字駕馭能力,用優美的文筆﹑凝練的文字寫出容量大﹑可讀性強的好標題。
思考題
1、“傳統”新聞的體裁共有幾種?
2、請詳細羅列,並指出各種體裁中不同新聞文體的主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