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錦濤總書記在2006年1月3日在解放軍報視察的講話中指出:“麵對新世紀新階段的新形勢新任務,要高舉旗幟、聽從指揮,堅持鮮明的黨性原則,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輿論導向。”
⑶當前對指導性概念的理解
進入新時期以來,我國新聞學界對新聞的指導性有了新的思考和論述,試圖重新給予比較科學的定義和表述,以便能和新的社會現實相適應。
● 比較有代表性的是《中國大百科全書〈新聞出版卷〉》的表述:“新聞指導性:新聞報道對受眾思想和新聞的引導功能。新聞傳播機構運用新聞手段,反映和評價現實生活,反映和引導社會輿論,對受眾在思想、工作、生活以及人際關係等方麵所起的影響和作用。”“新聞事業對實際生活的指導,不僅表現在政治上和思想上,且包括技術性、業務性和社會性的服務。例如介紹同人民生產生活有重大關係的新技術、新知識等。大至國家政治生活,經濟建設,小至家庭關係、衣食住行,新聞事業都應予以關心,研究新的矛盾和問題,提出實事求是的解決辦法或指出可行的途徑。”
從這個表述當中,我們可以看到新聞的指導性的範圍大大擴展了,指導性的理論基礎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從強調政治思想的指導性到包括群眾生活的方方麵麵。新聞機構的指導已經不再僅僅是自上而下的貫徹落實,而是根據社會生活的實際需要,提供多方麵的幫助、引導和服務。指導的意見也不僅僅是來自上級,更多的是遵循新聞傳播的客觀規律,滿足人們的各種需要。
進入改革開放以後,我國的中心工作已不再是階級鬥爭,而是轉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政治結構、價值觀、文化、社會生活方式也隨之發生巨大改變,反映在新聞領域,社會需求更趨多樣化,新聞媒介的角色、種類功能都得到了大大的豐富和發展,受眾結構也更為複雜,新聞媒介在新時期裏,也承擔起了更多的職能,當前的指導性概念,就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應運而生的。
● 一般來說,新聞的指導性有兩種:一種是顯性的、直接的引導,如關於黨和政府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經驗、工作方法的報道和評論以及有關的理論文章,希望通過新聞媒介的宣達,受眾能夠接受並自覺地轉化為自覺行動;另一種是潛在的、間接的指導。新聞媒體可以通過傳遞某一信息、傳播某一知識、報告某一情況,對受眾的思想、工作、生活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 新聞指導性的四個特點:
- 新聞的指導性是多方麵的 新聞的指導性是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麵表現出來的。新聞報道的對象多種多樣,有社會現象,也有自然現象,前者又有思想上的指導,工作上的指導、方針政策上的指導,也有業務上的指導、技術上的指導、經營管理上的指導,還有消費指導、文化娛樂指導和日常生活的指導。後者是上至銀河係,下到地底層,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裏遊的,無所不包。
- 新聞指導性的形式是多樣的 這是由不同的新聞內容決定的。既有評論、社論、理論文章等以說理為主的指導方式;也有消息、通訊、特寫等以敘事為主的指導方式。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第一,影響迅速,主要是和公眾有直接關係的重大事件和日常生活消息。例如,購房政策、商場購物類的新聞;第二,觸類旁通,從不同層次上反映現實生活的普遍問題或經驗,廣大受眾能夠從中得到啟示,舉一反三,影響特定地區的特定問題;第三,潛移默化,在新聞報道中的敘述語言中,受眾得到的一種暗示,不知不覺地接受了一種觀點。
- 新聞的指導性是一種軟性指導 新聞指導性不象國家的法律、法規、政策具有強製性。新聞的指導性完全取決於受眾自願接受,新聞的指導形式不具有規定性和約束性。
- 新聞的指導性是有限度的 新聞報道的內容雖然十分廣泛,對每個社會成員、社會生活的每個角落都有一定的指導意義,與各部門、各係統有聯係,但是它不能代替其他任何一個部門,它不能代替黨和政府對工作的指導,也不能代替實際工作部門對具體事務進行幹預,因此,它的指導性是有限的。
● 新聞的指導性和指令性、服務性的關係
- 新聞指導性和指令性的關係 從一般意義上說,新聞總的職能是溝通情況,報道事實。美國的傑克·海敦說:“要求大家參加你的會議不是你的事。你隻要報道會議即將舉行就夠了。”我國新聞學家徐寶璜說:“登載真正之新聞。以為閱者判斷的根據。”新聞是依靠廣大受眾的認識和觀念來形成輿論的。它隻具有說服性、輿論性,而不具有強製性、指令性和指揮性。
新聞的指導性是通過新聞事實的報道影響受眾的思想和行為。新聞的指令性是一段特殊時期曾經有過的現象,報紙上說的就是聖旨,就是金科玉律,不得有違,特別是黨報上說的,絕對不能違抗。在新聞理論上,那個階段被稱為:槍彈論階段。
- 新聞指導性和服務性的關係 前已有述,社會發展到今天這個地步,槍彈論已經過時了,受眾完全是根據自身的需要來決定對新聞的接受與否。因此,要發揮新聞的指導性作用,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滿足受眾的需要,為他們提供服務。由此,我們可以明白一個道理,要使我們的新聞能夠為受眾所接受,我們的指導性能夠發揮出來,那麼為廣大受眾提供能夠滿足他們多方麵需求的新聞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各類教育信息、法律顧問、醫藥常識、學術信箱、升學指導、旅遊線路、職業介紹、會展、資訊、體育、演出等等的出現,就是為了最大程度地滿足不同受眾的需求。
新聞指導性和服務性,從它的宗旨上來說是高度一致的,新聞事業是黨的事業,也是人民的事業。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新聞指導性和服務性是一致的;其次,新聞指導性必須建立在服務性的基礎上。
⑷如何體現新聞指導性
一是在指導態度上,要端正指導態度,做到平易近人,熱情服務。
二是在報道內容上,要對受眾進行廣泛的多方麵的指導,善於將指導性寓於服務性、知識性和趣味性中。
三是要善於用事實說話。
3、新聞的時效性
新聞有兩個根本特性,一個是真實性,一個就是時效性。時效性有兩層含義:新聞內容的新和傳播速度的快。
⑴事實之新
新聞事實要新,是由社會的需要和新聞本身的功能決定的。這是因為人們之所以需要及時的新消息,目的就是為了及時了解外界的新情況、新變化、新事物,並以此來作為決策和采取行動的依據之一。此外,人的天性中,本能的對外界充滿好奇和探究。因此,許多新聞工作者把新聞報道比作“抓活魚”、“買鮮菜”,說明“新鮮”是新聞很重要的特性。
⑵報道速度之快
新聞的快是針對新聞的報道速度來說的。“在一篇好的報道中,時間性是一個主要的性質,它仍是現代‘新聞’的基本定義。速度是每一個優秀報人所具備的重要條件,實踐感應存在於他的血液中。”(默特:《新聞的本質》,見朱傳譽《中國新聞事業研究論集》,新華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頁。)
影響報道速度的主要原因有三條:一是新聞記者的競爭意識;二是新聞記者的專業能力;三是裝備的好差和技術掌握的熟練程度。(長槍短炮、攝影攝像的硬件設備和使用的熟練程度以及隨機應變的能力等等)
新聞貴在新鮮,時效性是保證新鮮的重要條件,在保證真實、新穎、時宜的前提下,報道的速度越快越好,時間越短,新聞價值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