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山之間,有個峽穀,大珠山腳下有口泉,傳說,唐代李世民帶兵路過此處,從經喝過這個泉子的水,隻覺得清涼甘甜,十分解渴,後來登基以後,給該泉賜名叫禦泉,該泉四季不枯,水質中性,剛好符合泡發海參要求。
幾百年來,同春樓不管刮風下雪,一直派人去這個禦泉取水,為了儲水,還在酒店裏放了幾口瓷質大水缸,以防止雨雪天備用。
說起大珠山的美景,在清朝時還被當時的文人墨客列為魯東八景之首,珠山上各種奇石、峭崖、洞窟、瀑布,景色秀麗怡人,不輸名山大川。
尤其是,峽穀裏有一片野生的杜鵑,每年穀雨前後,漫山遍野的杜鵑花一起綻放,漫山遍野一片火紅,很是壯觀。
珠山腳下禦泉的山泉水,水質清澈,甘甜,還富含十幾種礦物質,同春樓也還用來燒水泡茶,也是一等一的好水。
再說同春樓泡發海參。首先把靈山島海域出產的幹海參放在神龍泉水裏浸泡一天一宿,這個時候,幹海參已經全部鬆散開來,然後撈起海參,兩個人四隻手,拽著海參往左右上下四個方向使勁抻,直到把海參抻得似一張三十公分見方的大方片。
然後,把以前的水倒掉,換上新泉水,把抻過的海參再放進去,再浸泡一天一宿,此時,抻大了的海參又回縮了,然後再次把回縮後的海參撈起,在進行二次抻展開。
如此操作三次,這樣一來,就得三天三宿的功夫。
當然,為了保持海參的品質,浸泡海參都得放在保鮮櫃裏。
早前沒有保鮮櫃,同春樓就單獨建了一個房間,一直用冰塊來保鮮。
以前的同春樓後院裏,有個十幾米深的地窖子,冬天裏把珠山腳下冰塊子拉回來存進去,夏天從地窖裏取冰,來保鮮。
發泡三天後,把海參撈出來,再用竹刀剔去雜物,把海參放到木砧子上,用細竹條反複敲打幾十次,直到把海參身上的筋敲鬆散了,縮不回去。
蔥爆海參的湯汁,也很講究。是把本地散養的母雞和鴨子,剔去內髒,清洗好了,放在砂鍋裏,用木頭點火燉,水開後,要倒換兩次水,漂淨湯中浮沫,第三次換上清水,小火慢燉,需要一天一宿不間斷地燉,才熬製成。
熬出來的湯,看似清湯清水,不顯山不顯水,靠近一聞香氣濃鬱。
在清朝,慈禧太後最歡吃的一道“清水白菜”,用的“清水”就是這麼熬製的。
材料準備好了,最後一關就是掌勺燒製海參。
首先點火熱鍋,火需旺火,鍋需生鐵厚鍋。待鍋熱好了後放花生油少許,大火熱油,快速下蔥段翻炒至微黃,立馬倒進海參,顛鍋四五下,添加老湯一勺,老抽,精鹽少許,澱粉勾芡,快速顛鍋三次,立馬出鍋,裝盤。
如此做出的海參,又香又糯,爽滑可口,色香味俱佳,非常誘人。
老孟家從經拿著這道金字招牌菜去省城參加電視台組織的餐飲大賽,捧回了唯一的一個特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