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醫療法治療胃潰瘍的臨床效果觀察(1 / 1)

中醫療法治療胃潰瘍的臨床效果觀察

中醫中藥

作者:禹洪河

【摘要】目的:探討中醫療法治療胃潰瘍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2012年12月至2015年2月於我院就診的胃潰瘍患者90例,將其隨機平均分為兩組,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5例。給予觀察組患者中醫療法治療,給予對照組患者常規西醫療法治療。治療3個月後,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結果:治療3個月後,兩組比較:觀察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總有效率明顯高於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關鍵詞】中醫療法;胃潰瘍;臨床效果

胃潰瘍是臨床上常見的消化道疾病,以上腹部疼痛為主要症狀。在中醫學上,胃潰瘍屬於“胃脘痛”或“胃癰”的範疇,一般由胃黏膜受到嚴重的刺激所致。胃潰瘍不僅嚴重危害到患者的身體健康,而且還對其日常生活造成一定的影響,從而大大降低了患者生活質量。若不及時進行治療,還可能引發各種並發症。本文旨在探討中醫療法治療胃潰瘍的臨床療效,選取90例於我院就診的胃潰瘍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回顧性分析其臨床資料。其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2月至2015年2月於我院就診的胃潰瘍患者90例,所有入選患者均已確診為胃潰瘍。其中,男性患者49例,女性患者41例;年齡20至55歲,平均年齡(41.9±6.9)歲;胃潰瘍病程0.5至15.5年,平均病程(6.9±1.7)年;體重44.5至75.5kg,平均體重(64.7±4.9)kg。將患者按照入院編號,隨機平均分為兩組,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5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以及體重等一般資料對比上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本組患者常規西醫治療,常規藥物主要包括克拉黴素、阿莫西林以及蘭索拉唑等。

1.2.2 觀察組

給予本組患者中醫治療。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采用不同的中藥治療措施。①基礎藥方組成:白術、黨參以及川楝子各15克,茯苓和元胡各12克,香附和海螵蛸各10克,砂仁和炙甘草各6克。氣滯重者可添加適量的鬱金、枳實、丹參、白芍、烏藥以及柴胡;胃酸者可添加適量的瓦楞子。②服藥方法:采用水煎服用,1劑/天,每劑分為兩次,早晚各一次。

治療3月個後,比較兩組的臨床療效。

1.3 療效評價

臨床療效評價:①顯效:患者的臨床症狀基本消失,體征基本恢複;②有效:患者的臨床症狀和體征均獲得加大的改善;⑧無效:患者的臨床症狀和體征改善不明顯或加重。臨床療效總有效率一顯效率+有效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取統計學軟件SPSS19.0對上述彙總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計數資料采取率(%)表示,組間率對比采取X2檢驗,對比以P

2 結果

治療3個月後,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情況:觀察組患者和對照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總有效率分別為95.56%(43/45)和82.22%(37/45);兩組比較,觀察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總有效率明顯高於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胃潰瘍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消化道疾病,常見發生於十二指腸、食管以及胃等部位。在西醫學中,胃潰瘍主要是由幽門螺杆菌感染所致。此病多少患者常出現上腹部疼痛的症狀,通常出現於餐後1小時之後。部分胃潰瘍患者並無明顯症狀,或者其首發症狀為該病的並發症(如,胃穿孔以及胃出血等)。在中醫學上,胃潰瘍屬於“胃脘痛”或“胃癰”的範疇,其病因主要包括飲食不節(如,飲食長期不規律等)、情誌不和(如,身心勞累等)、外感六淫以及體製稟賦(如,陽虛體製)。胃潰瘍的發生,不僅嚴重危害到患者的身體健康,而且也對其日常生活工作造成嚴重影響,且若治療不及時還會引發各種並發症。加之,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使得胃潰瘍的發生率越來越高。因此,如何提高胃潰瘍的臨床治療效果已成為當前亟需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

本文研究表明:通過對上述兩組患者各項記錄數據進行分類和彙總處理可知,觀察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療效總有效率為95.56%(43/45),明顯高於對照組的82.22%(37/4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