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 序)
管仲有一句名言“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管子·權修》),其原意為:“一年之計,莫如樹穀;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百年之計,莫如樹人。”比喻人才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長時間的積累與沉澱。同時也說明人才培養的重要和人才成長的不易,人才的培養教育是百年大計,是一個長遠利益問題。成長,是大自然賦予生命最尋常的奇跡,好比一粒種子長成參天大樹,在此期間,不但需要適宜的土壤、水分和氣候條件,而且更需要種樹人不斷地澆水、施肥、修剪、管理等科學栽培和精心撫育,它才能健康茁壯成長,長成為有用的棟梁之材。種樹可謂難矣!同理,人的成長莫不如此。一個人從呱呱墜地懵懂無知的孩童長成大人,這是人生最樸素的成長過程。這期間,孩童在家庭、學校、社會共同創造的環境和條件下,從幼兒園、小學到中學,從中學到大學,一步步深造並走向社會。孩童的成長牽動著多少人的心,凝聚著老師、家長和社會多少人為培養教育所付出的心血。可見樹木難,樹人更難。
人的成長離不開家庭教育。成功的經驗告訴我們:孩子的成長永遠離不開家庭、社會和學校“三位一體”的教育。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土壤,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也是終身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終身老師,父母對孩子教育的影響尤為深遠。父母的思想品質、道德風尚和言談舉止對孩子有著巨大的潛移默化的作用。家庭中每一天的氛圍,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家長對社會各種事物的評價,家庭生活的習慣,所有這一切,每時每刻都在塑造著家庭最幼小成員的心靈。老舍曾說過,他母親對他的教育是生命的教育。“媽媽”這個稱號,對孩子是多麼重要,他們多麼希望媽媽能了解自己,成為他們的朋友啊!媽媽的教誨將影響孩子的一生;媽媽的失誤,也會貽誤孩子一生的前程。
如何看待人的成長,是家庭教育成敗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人生的成長,並不是從小到大長成大人就算是成長,那是片麵的看法。人生的成長過程,其實是一種心態培養的過程,隻要你保持心態永遠不老,為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始終在追求、在學習,始終在追求、在進步,始終在追求、在奮鬥,不斷增長你的知識,不斷提高認識、研究、探索新事物的能力,這才是人真正成長的具體表現。這就是說,人的成長,除了身體的成長之外,還有認知能力的成長,即對一切新生事物的認識及理解,這就是人的生命能力的成長。因此,一個人的生命能力(身體與精神的能力)隻要沒有停止下來,並且還在不斷增強,那麼,他始終處在不斷成長之中,這才是真正的人生成長。
怎樣教育好今天的孩子已成為眾多父母乃至整個社會關注的熱點,教子成才更成為為人父母者的一大人生目標。家庭教育是整個民族的事業,是千家萬戶的事業,也是一家一戶的事業。孩子是家庭的希望,社會的未來,祖國的明天。“望子成龍”是每位家長的心願。為人父母總是渴望自己這一代沒能實現的願望在自己子女身上得以實現。願望是美好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怎樣讓子女“成龍”?如何使子女健康地成長?是強迫子女順父母意誌而行,還是遵循孩子自身發展規律的天性而發展?
這是家庭教育的難點所在。
如何很好地解決這一難點呢?最關鍵的就是要抓住“立德樹人”這個家庭教育的根本。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家庭對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是關係到孩子走什麼路、做什麼人、能否成才的關鍵問題。我國社會主義的教育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麵得到全麵發展,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家庭教育也不例外。在家庭教育中,重視智力的發展無可厚非。但如果因此而忽視了對子女思想品德的教育,人格意誌的培養,那就猶如高樓大廈的基礎不牢,最終必將導致孩子的發展不能健康持續,甚至走入危險境地。現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就強調:“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沒有道德的人,學問本領愈大,就能為非作惡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