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初次直麵社會
降低期望值 繼續多學習
記得一首歌中唱到:“我是一隻小小鳥,想要飛卻怎麼樣也飛不高……有一天突然飛上了藍天,卻發現自己是那樣無依無靠。”用這句歌詞來描述每個人從學校到社會這一轉折時期的心態,恐怕再合適不過了。
大學生活,可以說是“依賴”與“擺脫依賴”的博弈。同學之間的純潔友誼讓人依戀,可又不得不走出象牙塔。於是,很多人不能很好地走出校園,與同學們分離。困惑、失落、焦慮、孤單、不安全感統統襲來。
分析:在工作之前做好心理準備,平靜離開校園,對提高工作和生活質量很有必要。我們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麵做起,第一,抱著“空杯心態”。從學校出來,不管肚子裏有多少墨水,要從零開始。把自己想象成“一個空著的杯子”,千萬不能驕傲自滿。用學習的態度融入新的環境,對待新工作、新事物。第二,誠實待人。對於初入職場的畢業生來說,誠信的品質比專業知識更重要。因此,要誠實守信、律己寬人,做個“德才兼備”的人,為自己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網。第三,調整定位。初入社會,要根據現實環境及時調整期望值,以便減少心理落差,盡快適應新環境。
失戀相愛成為過去
痛快哭一場 唱歌解憂愁
前不久,一部叫做《失戀33天》的電影,勾起很多人的共鳴:相戀七年的男友居然和自己的閨蜜走到了一起,“悲痛欲絕”的同時,女主角黃小仙還不得不麵對工作上的重重壓力……黃小仙用了33天,從沉浸在絕望和心碎中淚流不止,到逐漸明白愛情和婚姻的真諦,終於找到一直守護自己的那個人。
分析:如果分離是一種痛苦,那麼失戀、離婚等與愛人的分離,簡直算得上是一種心理創傷。如果處理不當,它可以摧毀一個人的意誌,讓人患上抑鬱症。更有甚者,還會萌發仇恨心理,甚至實施報複行為等。因此,勇敢地麵對與接受戀人的分離,才能讓一個人更加懂得愛惜自己,學會成熟和堅強。
麵對遠去的愛人,以下幾個小秘籍也許能幫到你。首先,把悲傷宣泄出來,讓眼淚痛快地流、讓思念和悲傷盡情爆發吧,讓淚水把悲傷帶走。接著,換個環境,轉移注意力。可以和好朋友一起唱歌、旅遊、健身等,忘卻悲傷情緒,而不要沉浸在記憶裏觸景傷情,比如總是去曾經約會的地方懷念等。最後,如果自己不能調整,要果斷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 總之,如果不懂分離的兩個人黏在一起,愛也會成為幹涉和侵犯。
喪偶麵對至親永別
淚水助平複 親友同安慰
生、老、病、死,是人生不可避免的階段,盡管與親人分離是每個人都不願接受的事實,但每個人都會麵對至親的離開。死者已逝,留給生者的卻是無盡的遺憾與哀痛。特別是對於很多喪偶的老人來說,陪伴了自己大半輩子的老伴走了,他們不僅會悲傷、痛哭,甚至憤怒、自責,覺得自己沒有照顧好對方等,嚴重者出現抑鬱、負罪感,甚至出現失眠、食欲不振等生理反應。
分析:麵對親人的離開,如果因為極度哀傷,忽略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很容易陷入心理困境。相反,如果能夠正確認識死亡、反思生命,則會更了解生命的真諦。
要想戰勝情緒的低穀、恢複平靜的生活,這裏提出三點建議:第一,回避不是好選擇。親人離世已成不可改變的事實,就要勇敢地接受現實,不要刻意回避談及離世的親人,甚至把他的照片、房間等全部“鎖”起來。第二,麵對巨大的悲痛,“哭吧哭吧不是罪”。不用害怕哭泣,淚水有助於痛苦情緒的釋放,是喪親者接受現實的一種恢複過程。 第三,別把自己孤立起來。而要和親人、朋友一起,互相安慰和支持,共同麵對創傷。
此外,我們也可以借鑒國外的“死亡教育”,從小建立正確的生死觀念、體會到生命的可貴,更加珍惜生命、珍愛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