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回 想當然的招賢納士(2 / 2)

隻是李顯顯然忘記了科舉最重要的一個先決條件,那便是這天下間,還有幾個寒門子弟是讀過書,識過字的,試問一個連書都是勉強能識得或者隻是讀過幾本的子弟,又如何懂得那治國安邦之策呢?你讓他拿什麼來協助李顯這位皇帝治理這個國家?

一條條昭令發出,而北營中的大軍,亦是隨在那先峰大將梁鎮的身後,一路往那函穀關而去了。

函穀關畢竟還算是天下雄關,更何況此時這雄關還掌握在了大秦國這邊,所以,李顯前些日子在這北營中所說的禦駕親征之說,此時想來倒也是有些為時過早了。

也因此,最近這兩天,除了偶爾收到函穀關與那肅州之地發來的戰報看看外,李顯幾乎都是很閑。

朝堂之間的扯皮,李顯也懶得去管,這不,今日李顯隨身帶著數個禁衛虎賁,就一路晃蕩著往那東門外的招賢館而去了。

這招賢館,說來也算是李顯的一個小小的創舉了,這也算是李顯唯一做的一件實事,李顯自然是蠻關心這裏的。

此時的鹹陽城東門外,真可謂是人山人海,沒辦法,這是大秦國皇帝頒發下來的聖旨,這是在招那有才能之輩去做那大官的。

平頭百姓們看不懂這些沒關係,但這並不妨礙於這一幫子百姓們去圍觀這個熱鬧不是。

若是這突然之間,蹦出個人來,又被這招賢館給招了去,做了大官的,那他一旁的鄉裏鄉親們,三姑六婆們豈不是與有榮焉?

誰家小子敢說自己沒個鄉裏鄉親,沒個親戚朋友的?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吾大秦星分翼軫,地接三蜀。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涼而引羌越。物華天寶,龍光射牛鬥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魏蕃之榻。雄州霧列,俊采星馳。台隍枕夷夏之交,賓主盡西北之雄。千裏逢迎,高朋滿座。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爾看清虛,威武惶惶,招英才之賢良,納美士之蘊德,養我大秦之士風,截天下之所望哉。欽此!”

此時,隨著那抑揚頓挫的聲音望去,李顯卻是正看到在那招賢館正門邊上的那一篇榜文處,正有一似老夫子之人,在那讀那篇聖旨。

看那老夫子,一副搖頭晃腦,自得其樂的樣子,李顯就頗為鬱悶。

這一篇聖旨,當初李顯也隻是要說明一個意思,他要告訴全天下所有人,這鹹陽城東門外的這所招賢館就是用來招攬人才的,可是,這一篇榜文寫的,如今看來,那是花團錦簇有餘,可是,真能讓人看懂的,估計也沒幾個。

抬眼望去,在這榜文邊上,那少說亦是有著二三百號人,可是,此刻呢?這二三百號人裏,真能讀書而識得那上邊的文字的人,一隻手都能數得過來。

三百比五,你可以想像一下,這天下間文盲到底多到什麼程度。

你還能指望著靠這些人來改變這個士大夫的統治整個朝堂權利機構的現狀嗎?

暗然的歎了口氣,倒背過雙手,原本還興致高昂的李顯,此時,確選擇了慢步往回走去。

實在是他已經沒有那信心去往那招賢館裏去看了。

或許,李顯把這一種情況想得太樂觀,太想當然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