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廷”部分也就是“後寢”。其中兩儀殿、甘露殿等殿院及山水池、四海池,為唐代皇帝進行日常統治活動及後妃居住的生活區。除主要政殿太極殿、兩儀殿之外,甘露殿是皇帝在內宮讀書之處,也是第三大殿。太極宮的東西兩側分別為東宮與掖庭宮。掖庭宮是宮女居住和犯罪官僚家屬婦女配沒人宮勞動之處。
東宮為太子居住之處,東宮中的最主要宮殿為明德殿。隋時稱嘉德殿,唐初更名為顯德殿。後因中宗李顯為太子住東宮,避其名諱,改稱明德殿。它為東宮第一正殿,是皇太子接見群臣和舉行重大政治活動的地方。武德九年(626年)八月九日,太子李世民在高祖李淵遜位後在此殿舉行登基儀式。當時太宗即在此殿聽政,一直到貞觀三年(629年)四月,太上皇李淵由太極宮遷居大安宮後,太宗李世民才去太極宮中太極殿聽政。
東宮中的崇文館也是一處非常重要的政殿,本為皇太子讀書之處。崇文館又是唐代的貴族學校。唐製規定:“崇文館生二十人,以皇族中緦麻以上親,皇太後、皇後大功以上親,宰相及散官一品功臣,身食實封者,京官職事從三品中書黃門侍郎之子為之”。另外,崇文館也是宮內秘籍圖書校理之處,是一個大型的皇家圖書館。
大明宮的南半部為朝政建築區,其中三大殿又構成前、中、後三個空間。
前為“大朝”,以含元殿為主體,麵朝寬闊的丹鳳門廣場,國家盛大的慶典多在此舉行。中為“中朝”,以宣政殿為主體,朝廷各重要機構如中書省、殿中內省、禦史台、門下省、弘文館、史館等均設在其左右,為皇帝常朝和百官辦事的行政中心。
後為“內朝”,以紫宸殿為主體,紫宸殿是緊連後宮的便殿,官員召人此殿朝見亦稱“入閣”,在當時是一件非常榮耀的事情。
大明宮的北部為生活建築區,以太液池為界又可分為東西兩大活動區,東部為蓬萊閣、浴堂殿、綾綺殿等,為皇帝與後妃的活動區。西部以麟德殿、金鑾殿和翰林院等為主,是皇帝在內廷引對臣僚,舉行宴會和觀樂賞戲之處。
麟德殿大約建於唐高宗麟德年間,西近大明宮西牆的九仙門,便於大臣出入,武則天長安元年(701年)和長安三年(703年)曾在此殿兩次宴見日本使節粟田朝臣真人。會昌五年(845年)六年,武宗曾在此殿會見南詔、契丹、室韋、渤海、胖柯等少數民族與邊境地區貢使。
北部尚有作為宦官的衙屬內侍省,中唐以後,宦官逐漸掌握中央禁軍,進而幹預朝政,形成“北司”。北司長期與中書、門下省代表的“南司”分廷抗禮,造成了唐朝後期政治上的混亂和腐敗。
含元殿位於丹鳳門正北,它是大明宮第一大殿。殿前東西兩側建有向外延伸的閣樓,東名翔鸞閣,西名棲鳳閣。殿閣之間以回廊相互連接。含元殿的作用和太極殿相似,它與丹鳳門配合是舉行“外朝”的地方,每至元正、冬至,皇帝則臨此殿聽政和舉行朝會。
位於含元殿之北的宣政殿,為大明宮第二大殿,規模也與含元殿相仿,這裏也是皇帝召見朝集使、貢使與策試舉人之處。從德宗貞元七年(791年)至憲宗元和三年(808年),皇帝每年的五月一日都要在此殿大會群臣。京官九品以上,外官因朝集在京者,一律就列,場麵極其隆重,紫宸殿為第三大殿,是大明宮的內衙正殿,皇帝日常之間的一般議事,多在此殿,故也稱天子便殿。由於入紫宸殿必須經過前宣政殿左右的東西上閣門,故人紫宸殿又稱為“入閣”。能夠“入閣”與皇帝商議軍國大事,在當時是大臣頗為榮耀的事情。
延英殿在紫宸殿西側,中唐以後也頗為有名。它是皇帝在內廷引對朝臣、議論政事的主要殿所。從代宗時起,皇帝每有谘對,或宰臣有所奏屆,即在此殿召對,稱為“延英召對”。開始僅限於宰相,以後擴大到群臣,而且初無定時,以後或雙日開延英,或皇帝不禦正殿,就在延英殿視政。由於殿內旁無侍衛,禮儀從簡,這裏東近太液臣之間比較隨便,臣下也可以知無不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