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盤點(2 / 3)

鋼鐵產業更是發展極大,到乾隆39年,基地的鋼產量達到2100多萬噸,鐵產量達到3900多萬噸,在華夏各個有鐵礦和煤礦的地方,西域4座鋼鐵廠、蒙古2座、東北4座,四川攀枝花1座,海南1座,越南越北1座,山西1座,江西1座、貴州1座、呂宋一座核澳洲兩座等這些都是建成的大型鋼鐵廠,都已達到二期建設目標,達到中等要求,達到設計量的三分之二,還沒有大量開始生產,基本上達到胡斐要求。

公路、鐵路、航運港和機場建設基本上達到計劃要求,公裏達到100萬公裏,鐵路達到20萬公裏,機場時每一個省都達到計劃要求,航運快速發展,現在帝國,航運吞吐量達到130萬噸,年航運量吞吐量達到26849萬噸,火車機車頭達到15237台,火車廂達到70萬節,基本上滿足帝國建設要求。貨運和農用車輛分別到358.76萬輛和439.89萬輛,客運和貨運飛機達到15809架,貨輪船達到179807艘,每一艘都達到1萬噸以上,高的達到10萬噸。

帝國建立54座大中型水力發電站和10座核聚變電站,電力發展迅猛得到,主要是計劃的的需要和人才的儲備越來越多,所以在短短的4年,就超過計劃要求,各地還在發展有太陽能發電站,盡量在民用上少用水力和核電發的電量,現在每一年發電量超過112萬億度電,電力基本上可以滿足南北兩麵的鐵路、工廠和城市需要。車輛、飛機等用用電相對就少了很多,車輛、飛機主要是使用太陽能發電,現在帝國南方的車輛是油電混合輸出的功能,所以在電量上相對來說,是基本滿足。帝國還在加大太陽能發電的運用和建設,水力和核力電站主要是應用在工程和工廠用電,在北方的冬天,基本上都是電力驅動車輛,因此在乾隆34年後,帝國的發展方向,電力不夠用,後期的核電站還沒有建設好,所以使用石油驅動。在北方,帝國建成了三座核電站,正在建的有三座,兩年後北方電力生產基本滿足計劃的需求。

有色金屬和化工相對就迅猛得到,主要是需求量大,在華夏1993年底統計基地產煤一億七千九百萬噸,焦炭三千五百萬噸,超過一億一千三百萬噸,石油四千三百五十萬噸,化肥兩千五百四十萬噸,合成橡膠四百六十七萬噸,合成氨三千四百二十萬噸,合成染料一百三十一萬噸,鋁合金和其他的有色金屬共四百一十六萬噸,主要是帝國各行業的需求增加,加上私人參與,在帝國技術部的幫助下,合金超過帝國計劃的170%,基本上夠用。這些有色金屬和化工的發展,帶動了家電、運輸工具、太陽能發電站和軍事用品的發展。

糧食完成計劃的110%,達到年產量2.3億噸,總儲備1.5億噸的數量,帝國計劃時在統一華夏後在10年內是儲存5億噸數量,到時候不論發生任何事件糧食完全夠用。

軍事方麵,軍隊一線部隊達到110萬人,後備部隊達到200萬人,總兵力達到310萬人,帝國通通稱為軍人。110萬是一線部隊,200萬主要是向後世那樣的警察、武警、消防和地方部隊等。這些人是帝國主要武裝力量,帝國實行的所有武裝力量全部異地部署,這樣減少和防止很多地方上的力量腐敗的現象。如一名軍人是兩廣的人,那麼他就不能在兩廣任何地方執勤活著工作,哪怕是退役安排工作也隻能是在兩廣之外,就得去兩廣以外的地方執勤,如果這名軍人在安徽安家後有了孩子,孩子也是軍人,那麼這個軍人孩子就不得在兩廣和安徽執勤和工作,就這樣,必須五代以上的人員才可以原先的地區工作或者執勤,而且都是分部實行的,而還有定期和不定期的調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