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診療鏈接(1 / 3)

小孩子在2歲以前對父母是很尊重,很崇拜的,言聽計從,一步一赴地學習、模仿。

到了3歲之後,孩子有了自我意識,進入第一個逆反期,他要對所有新奇的事物都試探一下,參與一場。願意獨自參與,才能顯示出自己的獨立性。同時,到外邊與年齡相仿的小朋友接觸,這時候小孩子在接觸中60%是依靠肢體語言去交流,你看他們幾乎什麼也沒說,但互相很理解,他們在交流心得,共享快樂,這時候在群體之中的交往對孩子一生都很重要。他們能在遊戲中、嬉戲打鬧中學會分享,學會克製,學會求和,學會要遵守遊戲規則,進一步學會交涉,互相製約,以退為進,學習交換條件,學習遇到困難尋求同情幫助,學會互相體貼、互相鼓勵。從3歲開始,他就是社會中的一員,而他的同齡玩伴才是他的社會,要早一點讓他進入他自己的社會去磨合,去適應這個社會。隻有在他自己的社會中學會遊泳,將來才有能力控製自己、控製局麵,這就叫做“兒童的社會化”。從更大處看教育,“化”即是不露痕跡的,潛移默化的發生變化的過程。一個社會化不足的人,受到再完善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那也是刀斧之功,是別人給塑造的結果。社會化不足的人,隻會按照別人的指揮被動行動,但他不會選擇當前最重要的是做什麼,遇到困難不會尋求幫助,不懂人情世故,不會處理人際關係,沒有組織能力,也不善於合作,不會以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不能了解別人的心思,更多的是自我中心,一旦發揚好心便會幫倒忙。

家長的過度包辦代替,剝奪了孩子動手的機會,失去了實踐的機會,體驗不到自我料理和成功的喜悅,阻礙了孩子的全麵發展。

家長過分的包辦代替,實際上內涵著對孩子的不信任、不尊重,表現的是“愛”,實則是以愛的形式實行全方位的控製,切斷家庭以外的一切影響,沒完沒了地給予限製,定時定點地接送,偷聽孩子與同學之間的電話、偷看日記……這種畸形的“愛”會讓孩子體會到被控製感,卻是渾身長嘴又說不出來的一種煩悶的心理體驗,這種壓抑感使他們產生莫名的反抗心理,你說東我偏西,產生一種想胡鬧的衝動,搞點惡作劇,違反道德及校規,逃學、說謊、偷竊、鬥毆,抽煙、酗酒,這一切都是為了體驗衝破約束,發泄不滿所帶來的快感。一些內向膽小的孩子,沒有什麼創意,就用自殘來體會發泄的快感。一位中學生曾真切地與我說過:一旦我有一種莫名的壓抑感我就在手臂上劃一道口子,看到血往下流,我就像呼吸到了新鮮空氣一樣,全身痛快。他是在用肉體的痛苦轉移心靈的痛苦。

這種想胡來的欲望,發展起來會變成盲目的帶有破壞性和攻擊性的行為。這些行為首先發生在家庭內部,一般都是以家長的退讓為結局,在學校惹了事,家長又大包大攬地去擺平,孩子沒有體會到後果的嚴重性,隻嚐到了在胡作非為中衝破約束獲得自由的快感。沒有惡果的快感體驗肯定還會有第二次,漸漸成為習慣,成為一個徹頭徹尾的不負責的人。

家長對孩子的責任認識不清,獨生子獨享家庭與社會的關愛,他們也獨撐著家庭與社會的責任。連家長都忽略了這一點,孩子怎麼能意識到呢!家長將孩子“幼稚化”,人已長得人高馬大的了,也有些大人的意識,而家長還在“心肝”“寶貝”地叫著。有的無論孩子長到多大一直“公子”“太子”“小姐”“公主”地喊著,甚至還用小嬰兒的詞彙“吃果果”“粥燙燙”。同床而眠,摟著入睡,這些都是一種心理暗示,使孩子的社會角色混亂,抓住社會權利,推卸社會責任。同樣也造成家庭結構的錯位,君臣顛倒,在家庭中他就是皇帝,具有無上的權利,發號施令從來沒有人敢反駁,父母就像大臣唯命是從,而祖父母就像是太監,隻有看他臉色見機行事的份兒。

在這種教育背景下成長的孩子到社會上是行不通的。無論你有多大的知識儲備,你也趕不上電腦信息量大,而無論你體力多強,也強不過機器。現代化的建設活動中,良好的人際關係,團隊精神,感染力,才是社會生活中的核心能力。應該讓孩子早一點到他自己的社會中鍛煉核心能力,要放開手,讓他們到大海中去學會遊泳,隻往身上灑些水是永遠學不會遊泳的。

孩子像小溪水,要注入江河,彙入大海,孩子要彙入他自己的社會。父母就像河的一岸,老師是另一岸,挾持著河水順暢地歸入大海。河床太寬等於放任自流,河床太窄也會洪水泛濫。

後記

也許在您周圍有上課坐不住,下課惹是生非的孩子,也許您正為孩子寫字不是龍飛鳳舞地出格,就是擠在一堆而發愁,也許您正在困惑孩子怎麼明明在家複習得很好,到考場上就攪成了一鍋粥?為什麼一些孩子一提上學就全身不舒服,越是臨近考試越要生病?為什麼各方麵都優秀的孩子卻唉聲歎氣,為什麼學習落後的害群之馬卻自鳴得意?為什麼家中條件優越的卻要離家出走,為什麼學校的模範學生,在家對家長卻頤指氣使、暴跳如雷?難道家長對兒女真有還不完的“孽債”,難道“吃誰恨誰”是打不破的自然法則?無奈的家長千百遍地問自己,為什麼從摯愛出發卻陷入了死纏爛扯的泥潭之中?為此,家長們應該跳出教育看教育,下麵有幾個教育理念問題值得探討。

(1)孩子是不可選擇的,但卻是可以塑造的

孩子大體上有三類:第一種孩子很聽話,很容易養成良好的習慣並固定下來,很容易與家長和環境相適應,學習上是教什麼會什麼,幹什麼成什麼;第二種孩子與家長和社會的要求相去甚遠,不能接受製度的約束,總是與教育者對著幹,總有自己的鬼主意、餿點子,時不時弄出點亂子來;第三種孩子死板、愚笨,經過老師和家長苦口婆心的教導,他終於明白了,可等到他獨立解決問題,又給弄得一團糟,當你指出問題所在,他會一臉無辜地看著你,讓你再也不忍心批評他。第一種,我們叫他“易養型”;後兩種叫“教育困難兒童”,簡稱“難養型”。

孩子是不可選擇的,上帝給你一個什麼樣的孩子,你隻能接受,但孩子是可以塑造的。如果你得到了一位“難養型”的孩子,不一定是上帝對你不公平,隻是你的孩子具有不同的氣質,而不同氣質會有不一樣的成功。兒童的不同是人類的寶貴財富,我們要保護他們的不同,尊重他們與眾不同的權利。

在曆史記載中,很多具有特殊氣質的孩子,幼年常常不被公眾理解,但卻在成年後做出了特殊的貢獻,成就了偉大的事業。近年來,嶄露頭角的遊泳超人菲爾普斯,小時候就是一位多動症的患者。曆史上的愛迪生、莫紮特都曾是讓人頭疼的多動症患兒。世界拳王泰森,因為一時衝動咬了對手的耳朵,而遭世人恥笑。但也正是“衝動”這一特質,使他在對壘過程中具有更大的激越感和振奮感,助他攀上拳王寶座。幫助具有特殊氣質的孩子在今後的生活中張揚優勢,回避不足,使孩子能夠幸福成長,能夠自尊、自信地走過一生,這是向為人父母者提出的挑戰。育人的意義遠大於教授書本知識的意義,個性化教育是教育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