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引入式項目教學方法在高職院校計算機軟件教學中的應用(2 / 3)

2.2引入式項目教學法在軟件類課程教學中的實施

有了真實的開發案例,如何把這些案例應用在教學中才是至關重要的。首先要將軟件企業的真實案例分解成若幹個子任務,作為一個教學單元,既要有相對獨立的功能,又適合於教學實施。其次,針對每個子任務,還要設計出相關的教學情景,比如子任務的功能分析、子任務的相關知識組織、子任務的實現過程、子任務實施以及和前麵相關子任務之間的關係等,讓學生通過當前教學單元的學習,能夠設計出一個功能類似的子任務並加以實施。最後,還要注重教學過程的設計,實現真正的以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

整個教學的過程就是該子任務在軟件企業中的實際實施過程,但又要與教學相結合,讓學生能夠理解任務的含義,掌握足夠的知識,任務的實施要以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完成為主。教師在引導過程中的角色非常重要,要改變以前片麵的知識傳授模式,在教學過程中充當顧問和協調者,要通過行為引導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操作,幫助學生按確定的計劃完成任務,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體會職業行為,全麵提高能力。[1]

2.3引入式項目教學法的學習績效評價

教學方法的好壞要從教學成果中體現,而教學成果主要以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而定。學生是具有個體差異的人,評價允許異步發展,應該多元化;學生發展具有主動性,評價應調動學生積極參與,促進學生的學習與發展;將評價貫穿於學生學習的全過程,使之成為激勵學生發展的手段,以質性評價統整量化評價。由於引入式項目式教學是以培養學生全麵能力為目標的實訓教學,因此學生的全麵能力就成為其評價對象。

根據以上模式,我們在計算機軟件的引入式項目式實訓教學中建立了以能力為目標的評價指標,它不但包括學生的技術能力,也包括學生團結協作、責任心、認真與創新等非技術能力,還包括學生在環保、安全方麵的能力。[4]每完成一個工序,我們都讓學生首先進行自我評價,然後由小組進行集體評價,最後由指導教師作客觀評價。如果這三方麵的的評價趨向一致,即證明評價具有較高的準確性。但如果三個評價的差異較大,我們也不應該完全傾向教師的評價,而是通過學生小組中同學間的交流和教師與同學間的交流來縮小評價的差異。

在項目教學中,學習過程成為人人參與的實踐與創造活動,因此評價注重的不是最終的結果,而是完成項目的過程。學生在項目實踐過程中理解和把握課程要求的知識和技能,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當然,教學評價中還應注意學生個性和基礎方麵的差異。有興趣和沒興趣的、想學和不想學的、男生和女生等,都會在學習上表現出不同的差異。在項目實施時,一般男女生搭配,好的差的搭配。在學生實訓中,教師除了有針對性地指導外,還要記錄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並適時督促偷懶的、想搭便車的學生積極參與到項目實施過程中去,真正做到學有所獲,獲有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