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的最後10年”,5分28秒的視頻催人淚下
真情凝望
作者:老洛
父與子的深厚感情
現年47歲的陳鵬軍和他的八旬老父陳芸生活在河南洛陽市嵩縣車村鎮,這裏層層山巒,每條山路都九曲十八彎。小時候,陳鵬軍常常被父親架在脖子上,跟著父親翻山越嶺上班去。父子倆餓了就吃用玉米麵和野菜做的窩窩頭,渴了就喝山腳下的溪水。
父親陳芸有文化,多才多藝。陳鵬軍4歲那年,第一次見到了照相機。那天,陳鵬軍正和村裏的孩子玩,二姐跑過來說,爹要給咱們照相啦!陳鵬軍和二姐跑進院子,看見爹在擺弄著一個黑色方匣子。聽從父親的指揮,姐弟倆在藍布前坐好,父親按下了快門,陳鵬軍一直盯著方匣子……
十多年後,陳鵬軍在父親工作的嵩縣文化館裏又見到了一模一樣的方匣子。他問爹:“這是不是在咱家第一次照相用的相機?”父親很驚訝,說就是這種120相機,你居然還記得!陳鵬軍覺得,這大概是受父親的潛移默化,或者說自己和鏡頭有緣。
少年時期,陳鵬軍看過電影《閃閃的紅星》後,從廚房裏拿了一個饅頭頂著,跟小夥伴玩耍當軍帽用。父親見後虎著臉說,可不能糟蹋糧食!幾天後,陳鵬軍就有了一頂紅軍帽,那是父親用灰布做的,還有一顆從塑料筆記本上剪下的紅星。有了父親的相助,陳鵬軍在一幫小夥伴中非常自豪。
父親除了工作外,就在自家院子裏忙忙碌碌。土坯牆圍出的十米見方的院子裏,除種菜外,還放有盆景,那都是父親擺弄出來的。父親聰明手巧,平常左鄰右舍有什麼壞的家具電器,父親都能修補。父親還寫得一筆好書法,懂美工,擅樂器,一手二胡如泣如訴,還能拉板胡,彈電子琴……
少年時代的陳鵬軍,最喜歡和父親在一起。他的小書包上繡著“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八個字,也是父親縫的。每天放學回家,父親在油燈下幫他溫習功課。父親一直很希望陳鵬軍能考上大學,可這個願望,最終沒能實現。
上中學時,陳鵬軍受父親的影響,也迷上了攝影,說什麼不願意再讀書。他給同學寫信,問想照相不?隻要買一卷膠卷來,就能幫你們拍照……一年後,父親眼看著他每天琢磨著拍照,從牙縫裏擠出來的錢,也都用在衝照片和藥水上。父親終於忍不住了,說我幫你開個照相館吧,你以商養藝。陳鵬軍喜出望外。
照相館選在車村鎮最繁華的街邊,父子倆一起造起了房子,添了設備。照相館裏的道具都是父親做的,還有三十多幅高三米、占了整麵牆的幕布背景,也都是父親在以後十多年裏一一畫出來的。再後來,陳鵬軍還開了個婚紗影樓。
大概在2011年時,年過八旬的父親聽說影樓裏缺拍古裝照時使用的古箏,兒子想買個,父親心疼那幾千塊錢,堅持非要幫兒子做一架。兩個多月後,父親真的給了陳鵬軍一架古箏。父親彈奏了一曲,彈出的音符竟一如專業店裏的婉轉動聽。
兒子成人了,事業有成。父親老了,從縣文化館退休在家。父子倆的關係還是那樣的融洽。閑暇時,陳鵬軍到父親家吃飯,父親就會對母親說:“你那寶貝兒子回來了,你給做點好吃的吧。”父親樂嗬嗬地生火燒水,母親洗菜,做烙餅。火燒得那麼旺,母親的麵還沒揉好呢……
在陳鵬軍眼中,父親跟農民沒有什麼區別。老人鋤地喂雞砍柴,又搗蒜。老人在地裏種菜,玉米、苞穀、土豆,種好以後,母親會一一包裝好,然後父親騎著電動車,給陳鵬軍姊妹六個一家家送……
用10年時間記憶父母
2004年,陳芸患了一場大病,身體每況愈下,後又查出患有心肌梗塞。有一次,他腿疼,有醫院說是骨癌(後來發現是誤診),一聽到骨癌這個詞,陳鵬軍就懵了,快滿四十的他意識到,年過古稀的父親,隨時都可能離開。
在積極給父親治療的同時,陳鵬軍也在思考父親還能堅持多久。陳鵬軍是傳統的中國農民,連對父親說聲謝謝都羞於啟齒。陳鵬軍想用視頻記錄父親晚年的時光,把老人的音容笑貌記下來,他決定買台DV攝像機。於是,他跟父親商量這事兒,但老人滿口不願意:“為啥要給我拍錄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