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冀州民間花會瑣談(1 / 1)

冀州民間花會瑣談

理論園地

作者:趙海倫

民間花會是集音樂、舞蹈、雜技、體育為一體的大型民間廣場活動,有的稱“社火”,有的叫“鬧紅火”“鬧玩藝兒”“鬧花燈”“鬧秧歌”等,是人民群眾在喜慶、集會時宣泄感情、自我表現的一種方式。

我國民間花會源遠流長,源於勞動人民祭祀天地、祖先等祭神祀祖活動。漢唐以後形成民俗,並逐漸為皇族宗室認同。以古冀州為例,相傳軒轅帝劃野分州,冀州為九州之首。自漢至唐,皇室姻親在冀州封國立王者達數十人之多。適逢盛典,各地花會盛行,官方民間同慶。自漢唐至民初,民間花會連綿不斷,僅在日寇侵華和“文革”時期中斷過,改革開放以來,這一傳統民間藝術形式得以恢複發展,並注入了新的內容和活力,達到空前繁榮。

民間花會種類繁多,廣為流傳的就有五類20多種,如秧歌類的霸王鞭、拉小車、跑秧歌、花和尚、拉碌碡;麵具類的大頭獅、二鬼摔跤、楚漢相爭;道具類的旱船、跑驢、龍燈、獅子;技藝類的高蹺背媳婦、甩長鞭,以及鼓類的架鼓、腰鼓、招子鼓、扇鼓、太平鼓等。

民間花會與其他民間藝術一樣,具有地方性、群眾性和傳承性的特點。

地方性,指地域不同,民情、民風、習俗不同,所側重的花會形式不同,其風格及韻味也各具特色。有的地方喜好鼓類,表演起來奔騰激昂,粗獷剛健;有的地方偏愛秧歌、道具類,舞者或婀娜嫵媚或詼諧風趣;也有的地方對技藝類情有獨鍾,表演特點剛柔並濟,或翻滾騰越,或淩空而立。同一表演形式所表現的內容有時也各具地方特色。例如,由“二鬼摔跤”演化而來的“薑老背薑婆”,新中國成立前夕有的地方取“薑”之諧音,將“薑老”扮成一個身著黃軍裝的禿頭漢,冠以“老蔣背老婆”之名,諷刺蔣家王朝末日來臨。而在河北南部一帶,“薑老背薑婆”這一民間花會形式則一直表現為夫妻恩愛,真可謂“千裏不同俗、百裏不同風”。由此可見,不同區域孕育繁衍了不同的文化,在曆史的進程中形成了既有民族特色又有養育這個民族的區域文化傳統特征。

群眾性,民間花會是一種群眾自娛活動,其生動的故事情節,鮮明的人物性格以及風趣幽默的表演,都植根於人民生活的沃土,所反映的內容都與各個時期的人心好惡及人民的思想情感息息相連,演員的喜怒哀樂都能與觀眾產生強烈的共鳴,因而為人民所喜愛,成為人們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民間花會是參與性很強的廣場藝術,既不受場地限製,也無嚴格固定的程式。在規定的劇情範圍內和統一節奏中,演員可以即興發揮。一般來講,每年農曆臘月便有花會活動,至次年“二月二”方偃旗息鼓。在此期間,“秧歌人人扭,花會村村紅”,舞者如醉,觀者如潮,演著動情,觀者開心。

傳承性,民間花會能夠世代相傳,經久不衰,主要是民族風俗習慣的沿續。民間花會在意識、倫理、道德等方麵有它特有的神韻,並融入民俗活動中,既給人們帶來了歡樂祥和,又使民族精神得以發揚和承續。在每年名目繁多的廟會祭祀活動中,人們祈天賜福、祈求好運是花會活動的共同願望,在抒發人們情感的同時也點綴著人們的生活,顯示出其娛人功能。這也是民間花會能夠流傳下來的重要原因之一。

民間花會作為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創作和流傳過程中,鑒於其特定的社會環境,難免帶有時代特征和封建迷信色彩,這就要求廣大文藝工作者,對民間花會活動在挖掘、整理、繼承的基礎上,大力扶持,積極引導,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反映當代人的精神風貌,更具時代特征,為建設“兩個文明”發揮積極作用。(作者單位:冀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

(責編:劉建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