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很多部門,如後勤處等與戰爭有著直接關係的,都留下了大部分人。別的,全都早就轉移到後方去了。
至於城裏的老百姓,可以說空無一人,早在幾天前,全都被轉移到後方去了。但是,此時城裏卻有不少人在揮汗如雨,仔細看看,你會發現,這些人全都是青壯年。因為,他們不是民兵就是附近村落的年輕人,被集中起來,在這裏修築工事。因為,突擊團已經算準了,再堅固的城牆,也擋不住大炮,而最為殘酷的巷戰,將是拖垮小鬼子的最好戰術。
一切的一切都表明,在張青山等人到來的時候,這裏已經做好了迎接大戰的準備。
所以,在胡英澤來到這裏的時候,看到這一切,感動之餘,握著三橋縣遊擊大隊大隊長李明的雙手,隻說了一句:“同誌們辛苦了。”
然後回頭對帶來的戰士們說:“都看到了吧?要是不拔小鬼子趕出去,大家如何對得起鄉親們和同誌們的辛苦付出?”
公平的說,胡英澤還少說了一點,或者說,剛到達這裏的他沒有看到的是,鄉親們和遊擊隊的同誌們其實很少白天修築工事,不!準確的說,一開始確實是沒日沒夜的趕工,幹勁十足,可是,奈何後來小鬼子的飛機天天來轟炸,就迫使大家不得不白天休息,晚上搶修被炸毀的工事和構築新的工事。
因為一開始大家都不知道如何避彈,見到小鬼子飛機,大家就隻知道一個勁的瞎跑,結果,死傷了不少鄉親們。
可是,鄉親們為了自己被炸死炸傷的親友哭了一夜後,第二天,讓家裏人把屍體領回去後,擦幹眼淚,繼續趕工……不辭辛苦、日夜趕工,手掌磨出血泡,挑了繼續幹,腳擦除了血,找點東西燒成灰,把灰撒在傷口上,從身上撕下一塊布條,綁上,繼續幹……
發展到後來,不知道是誰走漏了這樣的速度還是無法再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任務,鄉親們知道後,不僅回家召集自己的親友全來幫著修工事,而且,大家還派代表找到李明,提出派人到山上警戒,大家繼續白天也趕工,這樣的話,小鬼子飛機來之前,大家就可以躲避開了,而且,最大限度的能多給工事填一塊磚,加一片瓦……當時,感動的所有遊擊隊員和宣傳隊員們都轉身抹淚,為自己身後有這樣的百姓而驕傲、自豪!
於是,兒童團也有了用武之地。
當張青山帶著人馬來到三橋縣縣城的時候,所有預定的工事基本完工。
於是,張青山拜謝鄉親們,當天的晚飯,準備的格外充分,既是感謝鄉親們的有力支援--要不是有著兩千多鄉親們的大力支持,就這麼大的工事工作量,光靠突擊團先前派來的那些人和遊擊隊,根本就無法完成。說的難聽點,恐怕當‘水泥’用的糯米都收集不到這麼多,就更別說完成任務和修築這麼多,這麼堅固的工事了。
同時,也是為了即將到來的大戰,鼓舞士氣,讓將士們好好吃一頓之餘,也感謝將士們麵對即將到來的慘烈大戰的付出。
那頓晚飯,很多人哭了,也有很多人大笑:鄉親們哭的是,眼前這麼多大好男兒,就要為國赴死,九死一生。笑的是咱們中華男兒麵對日寇鐵蹄,依然不改英雄本色,敢於赴死,讓日寇見識見識我中華男兒的豪傑誌氣。
戰士們哭的是既為國盡忠,卻無法父母膝下盡孝,對不起父母的養育之恩;笑的是能和眾多兄弟們一起共同打鬼子,一起出生入死,一起慷慨高唱軍歌,一起英勇為國捐軀而自豪的大笑。
好在,沒有人醉!
張青山雖然親自下達解酒令,卻也下達了每個人隻有一碗酒的命令……既能跟鄉親們和戰友們打成一片表達情意,又能借酒展現我堂堂男兒的豪邁之情。
等大家酒足飯飽後,等鄉親們離開後,張青山命令作為預備役的五營,把最後一點工事全都構築完畢……一營和二營明天就要準備迎戰,五營作為預備役相對來說,第一天應該用不上,所以,由他們完成這最後的工事最為妥當。
最後,戰士們在各自預定的位置上等待,而張青山等領導則沒日沒夜的開始等待各個派出去的部隊,傳回來的結果。
以逸待勞中,時間過去的很快,小鬼子也終於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