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網癮實乃陷阱,陷阱埋葬青春——解讀孩子的(3)(1 / 3)

父母除了關心孩子的學習與生活外,還要關心孩子的思想,經常與孩子坐下來溝通、交流一下,聽聽孩子的心裏話,以了解孩子的心理感受。還要針對青春期孩子易衝動的特點,幫助孩子學會分辨現實與虛擬,不受網絡虛擬愛情的誘惑。對那些已經網戀的孩子,父母就要直接向孩子講清危害,取得孩子一定程度理解的基礎上,強製孩子離開網絡一段時間。在這期間,要帶領孩子多做一些有益的活動,比如去旅遊,或者參加一些公益活動,以幫助孩子克服對網絡的依賴心理。

盡管網絡聊天陷阱重重,很多父母為了孩子迷戀聊天而憂心如焚,可是孩子們的聊天仍在繼續。網絡中的孩子們仍在癡迷地、緊鑼密鼓地操縱著鍵盤、鼠標,交流著……孩子渴望交流,渴望友誼,渴望心與心的靠近。但由於孩子的人生觀與世界觀尚未完全形成,他們涉世不深,閱曆較淺,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因此也最容易上當受騙。然而現在很多孩子都迷戀網上聊天,在網上他們可以找到理想的朋友,可以自由表達自己的情感,可以大膽說出想說的話。就這樣,他們非常喜歡上網聊天。

《新聞晨報》報道,在對上海市11所中學進行調查時發現,有45%的中學生喜歡上網聊天,並有自己固定的網友。孩子們為何如此喜歡上網聊天呢?一位中學生這樣說:“我渴望結交朋友,向好朋友傾訴自己的心情,並且了解別人的內心世界。而現實中,老師和父母都不可能成為傾訴對象。因此,除了同學,我幾乎沒有朋友。”還有一名經常玩QQ的男生說:“在QQ裏,誰也不認識我,我可以罵人,可以歡呼,可以發泄,可以說平時不敢說的話。”

正是神奇的網上聊天,讓很多孩子樂此不疲,不僅浪費了金錢,還耽誤了大量時間,影響了學習。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孩子這樣迷戀網絡聊天呢?

在網聊中尋求精神慰藉

現在對孩子的培養一般隻重視學習,而忽視了其精神需求,造成了孩子們普遍精神匱乏,而他們又需要精神的營養,所以便尋求從網絡聊天中得到一些慰藉。

近年來,隨著中學的擴招,學生人數增長過快,不便於開展全校性的大型活動。還有一些學校校園文化建設薄弱,隻注重學生的學習,而缺乏必要的文體活動場所及文化氛圍,導致部分學生精神空虛,於是他們便用網絡聊天的形式來填補精神的空白。

小白在一所重點高中讀書,由於學校近年來的擴招,導致學校用地緊張,操場也被宿舍樓擠占了不少,常用的鍛煉設施也拆除了不少,學校都好幾年沒有開展過大型活動了。小白在學校的時間幾乎全部用來學習,想活動一會兒都沒有機會。這時,學校附近開了一家網吧,很多學生都蜂擁而至,打遊戲,聊天,忙得不亦樂乎。小白也迷上了聊天,一放學就直奔網吧,為此也影響了她的學習。

在現實中,很多中學生都有渴望真情又懷疑真情的心理,在學校裏是滿足不了他們的心理需求,而網絡交往的隱蔽性和廣泛性正好迎合了他們的這種心理。所以,不少中學生甚至將網絡社會視為“精神家園”,成為其逃避現實社會的地方。甚至部分學生整天都泡在“網吧”裏,尋覓虛擬世界中的種種快樂。

同時,中學生尤其是新生一般在適應上有困難。一旦在學習和生活上出現困難、挫折,他們就很容易產生失落、自卑等心理,進而寢食難安、情緒壓抑,最後產生抑鬱心理。另外一些性格較內向的同學,因為缺少知心的朋友而常常受到內心孤獨的困擾,就會求助於網絡聊天,以調適自己的心態、心理,這樣時間久了便會依賴上網絡聊天。

從依賴網絡聊天的動機看,有些中學生是因為在現實生活中遭受了情感或其他方麵的挫折,無法滿足其對精神的需求,便試圖借上網聊天得到宣泄和超脫,以求得精神上的慰藉,緩解壓抑的情緒,獲得內心的平衡。這類中學生由於在網絡的世界裏找到了心理滿足,便會對網絡越來越依賴,從而與現實生活產生隔閡。於是,網絡聊天成了他們精神生活的主要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