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做了解孩子的(1)(1 / 3)

父母

當今中國,壓在家長心頭上最沉重的話題是教育孩子,因為一個孩子失敗不起,失敗了就意味著全軍覆沒。中國家長太愛孩子了,但他們也太不會愛孩子了。愛孩子是一種本能,甚至連雞媽媽都能做到,關鍵是會愛,就如同農民種莊稼一樣,光愛不行,不了解莊稼就沒有好收成。家長教育孩子僅有愛是不夠的,隻有了解孩子,才能教育好孩子,孩子才會有美好的未來。

成熟的父母,應當是善於了解孩子,善於與孩子溝通的父母。當孩子做出大人不能理解的事情時,父母應該平心靜氣地“蹲”下來,站在孩子的位置和角度,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與感受。

有這樣一個故事。

在過新年的時候,有一位母親帶著5歲的女兒去逛商店。她以為女兒一定會喜歡商店裏的擺設、玻璃窗、漂亮的衣服,還有洋娃娃和特色玩具。

可是不知道為什麼,小女孩一到商店就開始用小手拉著媽媽的大手,不停地哭泣。

“不許再哭了,什麼事讓你這樣委屈,要知道售貨員阿姨是不喜歡愛哭的孩子的。”母親非常不滿地說。

“哦!可能是孩子的鞋帶沒有係好。”於是,她蹲下來,開始為女兒係鞋帶。

就在這時,她無意中向上看了一眼。

這是第一次,她看到了一個5歲孩子眼中的世界。沒有玩具、沒有食品、沒有禮物、沒有裝飾華麗的櫥窗,有的隻是大人們的一雙雙奔走不停的腳和手裏提著的大包小包在亂推亂撞,時不時地磕碰孩子的小臉和弱小的身體……她立刻把孩子帶回了家,並發誓再也不把自己認為感興趣的事強加在孩子身上了。

讀完這個故事,我們是否也從中領悟到一些深層次的東西呢?原來孩子的世界與成人的世界是如此的截然不同。做父母的,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孩子的世界,也不要總是站著,居高臨下地對孩子講話。當你蹲下身來,和孩子保持同一高度,從孩子的角度來觀察這個世界時,你就會獲得新的發現,從而對孩子有新的了解。

作為父母,要想被孩子接受,就要選擇合適的位置,傾聽孩子的心聲,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不要動不動就居高臨下地審視孩子,或是沒頭沒腦地訓斥孩子一番。否則孩子就會在心裏產生反感,一聽到爸爸媽媽在那裏“滔滔不絕”,心裏就會煩,甚至根本不把父母的教育當回事。

有個“久經沙場”的小男孩,總結出了“對付”母親訓斥的經驗:每次母親讓他站著聆聽訓話時,他就找來兩團棉花塞進耳朵裏,麵對著牆,腦子裏麵開始了神遊,一會遊到課堂上,一會遊到網絡遊戲裏,有時想到了開心的事甚至會不由得笑出聲來。而母親的話,他一句都沒聽進去!

我們不得不說,這種教育的效果幾乎等於零。因為母親就沒有把孩子的位置擺正,沒有做到與孩子有效地溝通交流,當然不知道孩子是如何想的,更達不到思想與情感上的共鳴。

每一個成長中的孩子,即使是剛剛學步的孩子,也都有一種渴求,就是思想與情感上的平等交流。當我們用希望了解、希望傾聽的態度與孩子們談話時,我們就是在向孩子們表示我們對他們能力和獨立性的尊重。盡管父母認為孩子所做的許多事情不盡如人意,也不能表現出不屑一顧的樣子,更不應該對孩子過多地挑剔指責。

還有一個故事。

一個過路人看到一個小孩蹲在路邊全神貫注地看螞蟻,感到十分好奇,就問孩子:“你在幹嗎呀?”孩子說:“在聽螞蟻說話呢。”過路人更加奇怪了:“螞蟻怎麼會說話呀?”孩子不以為然地說:“你又沒蹲下來聽,怎麼知道螞蟻不會說話?”

在孩子的眼裏,蹲下來是一件何等簡單的事情啊!因此,要想做合格的父母,就要善於了解孩子,善於和孩子進行交流與溝通,也就是說要善於及時發現孩子的想法和做法。一位成功教育孩子的父親說:“要想和孩子達到理想的情感溝通,就要學會和孩子交朋友,建立一種完全平等的朋友式的親子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