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麼事情值得我們讓孩子從3歲起就開始為之學習並投入實踐?有哪一種教育能夠讓孩子從小就獲得物質與精神的雙重財富並惠及一生?本書給出的答案是:孩子正確的金錢觀與理財意識和能力的培養,即“理財教育”。
自古以來,中國就是一個高度重視文化知識與倫理道德教育的國度。中華文化與中華禮儀源遠流長而浩瀚博大,世代傳承而經久不衰——終於鑄就五千年華夏“文明古國”與“禮儀之邦”的美名。
然而,進入現代商品經濟時代後,中國卻又是一個在某些領域高度缺乏教育理念的國家,比如,金錢與理財教育。
受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影響,中國自古就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君子不言利”、“錢乃身外之物”等說法,中國人一向慎談“錢”字,更不用說對小孩子進行金錢方麵的教育了——唯恐孩子“受到不良影響”。
然而,不可否認的現實是,我們已經進入一個實實在在的物質社會,現在的孩子從出生開始,便作為一個天然的“消費者”來到這個世界。因此,與物質和金錢有關的教育——孩子的理財教育,便成為全社會,特別是每個家庭無法回避的一項任務。
對於這一點,西方發達國家有著充分的認識。他們普遍認為,在現代社會,理財能力是孩子將來在生活和事業上必須具備的最重要的能力之一,這種能力的培養應該從少兒階段就開始,而且開始得越早,效果就會越好。
因此,西方家庭把孩子的理財教育作為家庭教育的一個分支,並將其看做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美國的家長把針對孩子的理財教育稱為“從3歲開始的幸福人生計劃”。他們為不同年齡段的孩子設定了不同的理財教育目標:3歲時能夠辨認硬幣和紙幣;4歲時知道每枚硬幣是多少美分,認識到他們無法把商品買光,因此必須作出選擇;5歲時知道錢是怎麼來的;6歲時能夠找數目不大的錢,能夠數大量的硬幣;7歲時能看價格標簽;8歲時知道可以通過做額外工作賺錢,知道把錢存在儲蓄賬戶裏;9歲時能夠製訂簡單的一周開銷計劃,購物時知道比較價格;10歲時懂得每周節約一點錢,以便大筆開銷時使用;11歲時知道從電視廣告中發現事實;12歲時能夠製訂並執行兩周開銷計劃,懂得正確使用一般銀行業務中的術語;13歲至高中畢業時,嚐試進行股票、債券等投資活動以及商務、打工等賺錢實踐。
通過這種切合實際的金錢教育,美國的孩子不但養成了良好的理財習慣,而且基本具備了較強的獨立性、經濟意識以及經濟事務上的管理和操作能力。
同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家長在對孩子理財教育的認識和實際操作上存在巨大的不同。自然,中國孩子的理財意識和理財能力與之相比也就存在很大差距。一位美國家長在了解了中國家長的教育理念和孩子們的生活狀況之後,說出了一段讓人深思的話:
如果我是孩子,我會選擇生長在中國,因為中國的孩子太舒服太幸福了;但如果我成年了,我會萬分遺憾生長在中國,因為成年後,我一定會突然發現,競爭的壓力和社會的發展已經遠遠地拋棄了我,我連基本的勞動都不會,都得從頭做起。我的起跑時間太晚了。
為了不讓我們的孩子遺憾,為了不讓我們的孩子被未來所拋棄,中國的家長們,是不是應該有所改變、有所行動呢?是不是應該從現在起,開始執行屬於中國孩子的“幸福人生計劃”呢?
您手中的這本書,正是要告訴廣大的家長朋友:該不該開展這項計劃,怎樣開展這項計劃。我們甚至可以從書中描述的現實讀出未來。
強調“從3歲開始”實際是體現了理財教育的一個重要原則:理財教育應該從小抓起。根據心理學家的長期觀察和研究,孩子在兩三歲時就開始意識到錢能換物。也就是說,孩子在這一時期就開始模仿成人世界的金錢使用行為,並逐步建立起自己的金錢意識和觀念。所以,理財教育,宜早不宜遲。
本書從介紹、分析孩子們普遍存在的錯誤金錢觀和不合理消費行為開始,根據孩子不同年齡段的心智發展和行為能力水平,為家長們如何開展並實施理財教育,提供了一係列細致的理論和實用的方法。
本書的內容包括教孩子如何正確認識金錢並樹立積極健康的金錢觀,怎樣正確處理零花錢和壓歲錢,如何培養孩子的儲蓄意識並做到科學合理地消費,告訴孩子如何通過自己的勞動掙錢並進行投資實踐,最後還為家長們提供了可茲借鑒的名人、富豪的教子經驗,並對家長理財教育的方法和原則提出了建議和忠告。
本書通過大量實例,不但告訴家長從理論上應該知道什麼,而且告訴家長在實踐中應該怎樣去做。對此,您在閱讀的過程中會逐漸有所體會。
當然,每位家長在各自的理財教育實踐中,總會遇到不同的情況,也會總結出相應的辦法和經驗。我們期待著與大家共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