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問題解決的數學閱讀策略
觀點參考
作者:王麗華
數學實際問題的文字敘述富有個性,比較貼近生活,但學生往往對其中的語言表達形式、信息存儲方式、數量關係等難以把握。讓學生在解題前進行深度閱讀,有利於其理解、把握和解決問題。
1.動態閱讀,再現問題情境。
教師通過動作、圖畫、實物或口頭語言的描述,再現問題表達的情境,讓學生以當事人的身份,體會事件的發生,理解問題表達的意思,這種閱讀方式適合描述動態事件的問題。例如,一年級下冊《求被減數的實際問題》的實質是把“去掉的”和“剩下的”兩部分合起來,對低年級孩子來說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如“筆筒裏有一些鉛筆,拿走6支後還剩4支,筆筒裏原來有多少支鉛筆?”可以將題目變成動態的演示,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理解題目的意思。教師準備好筆筒,讓學生根據題目來表演,這樣題目的意思就能輕而易舉地理解了。
2.模型閱讀,使題目直觀化。
將問題簡單化,把這些數量關係用已經掌握的數學語言、符號和圖形等表示出來,使之條理化、係統化,題目也變得形象化、直觀化。例如,教學《搭配中的學問》,可以把從兒童樂園到猴山的幾條不同路徑用圖畫和字母符號清晰地表達出來(如下圖),可以有效地緩減學生閱讀的困難,幫助其找到解題的方法。
3.對比閱讀,從整體上解決問題。
把一係列問題看作一個整體,從整體著眼,進行各種基本訓練,在對比中感受問題的產生和發展。例如,在教學完“求總數”、“求剩餘”、“求兩數相差多少”、“求比一個數多幾的數”這幾類問題後,可以把這些題綜合到一起,形成如下的一個內容充實、結構完善的簡單加減法題組。草地上有一群牛和羊:①牛18隻,羊24隻,牛和羊一共有多少隻?②牛和羊一共有42隻,其中牛有18隻,羊有多少隻?③牛18隻,羊24隻,羊比牛多幾隻?④羊24隻,牛比羊少6隻,牛有多少隻?這樣,在同一事件中通過條件和問題的變換,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知識係統。學生在解題過程中可以更加牢固地建立起一個有關加減法簡單實際問題的整體認知結構。
4.轉化閱讀,探索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
數學閱讀的過程是一個轉化提煉的過程,是新知的順應和同化過程。轉化閱讀,就是通過對語句的轉化,使學生能從生活情景的數量關係中提煉出數學算式的數量關係,探索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和基本途徑。例如,“一張桌麵邊長是80厘米的方桌,要配上一塊與桌麵同樣大的玻璃,這塊玻璃有多大?”通過閱讀發現,玻璃的大小就是方桌麵的大小,從而可以把問題轉化成“求方桌麵的麵積”。同樣,對於“在這塊玻璃四周鑲上不鏽鋼邊框,需要多長的不鏽鋼條?”這樣的問題,學生自然就會轉化成“方桌的周長”來計算,同時通過對比提煉出“玻璃的大小”和“鋼條的長度”的本質區別。
(作者單位:江蘇省江陰市華士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