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如何應對多重國際“三角關係”
國際觀察
作者:陳文鑫
精彩導讀
多邊關係中,中美俄是影響最大的三角,此外還有中美日、中日韓、中俄日、中美歐、中美印、中美東盟等多組小三角。
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係應該從亞太開始,讓中美新型大國關係成為世界穩定的壓艙石、世界和平的推進器。
要用好中國智慧,加強頂層設計,緊跟美國,握住俄羅斯,穩住東盟,拉住歐盟,拉上日本,妥善運籌好多組三角關係。
曾經,中美蘇“大三角”對世界格局產生深遠影響,並塑造著中國改革開放初期的戰略環境和對外政策。冷戰結束後,隨著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單純的雙邊關係幾乎不存在,國與國之間的雙邊關係不可避免要受到第三方的影響,摻雜“第三方因素”,由此形成多組相互重疊交織的新三角,如中美俄、中美日、中日韓、中俄日、中美歐、中美印、中美東盟,等等。當下,如何妥善處理好多重複雜國際“三角關係”,為實現中國夢創造良好的國際環境,成為我們必須麵對的現實課題。
中美俄是多邊關係中影響最大的三角
40多年前,在尼克鬆訪華之後,出現了“中美蘇大三角”。這“大三角”曾是決定世界格局的核心要素。蘇東劇變後,中美俄成為多邊關係中影響最大的三角。不過,中美俄三邊關係與中美蘇“大三角”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語。但由於美國是超級大國,俄羅斯是以冷戰核武器遺產為主的全球第二軍事大國,中國GDP世界排名第二,這三者之間的戰略博弈和關係互動仍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甚至直接影響著國際秩序。
總體看,冷戰時期的中美蘇大三角是倒置的,蘇美是兩大頂點,中國是低點;現在的三角則是正立的,美國處頂點位置,中俄則處兩個低點,但中國在三角中的主動性和戰略空間大大增加。新時期的三角關係中,對抗色彩明顯減弱,三邊關係的良性互動成為戰略訴求。
美俄關係近年一直不太和諧。一個重要原因是普京再次上台後,美國對俄羅斯國內的政治改革徹底失望,美國始終沒有接受俄羅斯為“西方國家”。在全球安全架構中,俄羅斯仍然是美國最重要的對手。在地緣政治方麵,美俄雙方將長期在中東、中亞正麵交鋒;在核安全領域,美俄兩國仍是最主要角色,雙方既鬥爭又妥協的局麵短期內不會改變。從中國視角看,在金融經貿領域,中美兩國雙方的博弈將越發激烈,俄羅斯則處於相對超脫的地位;在能源領域,中俄之間的博弈將更加凸顯,美國因能源供應日益獨立而相對超脫。
今年2月,習近平打破中國最高領導人不出席境外體育賽事的慣例,專程到索契為俄羅斯冬奧會開幕助威,引起世界關注。中俄在地緣政治上互有所需。俄羅斯在歐洲方向存在“北約東擴”的威脅,如西方在烏克蘭問題上與俄強硬較量;而中國在亞太方向目前還麵對美國日本的聯合叫板,這都決定了中俄兩國在一些國際事務中總能實現務實的戰略協作。中俄關係越緊密,就越能拉低美國相對兩國的高位。但中俄若無限製接近,相對穩固的三角關係就會變成中俄與美國兩極對峙的局麵。這不是中國外交所追求的目標。
還要看到,俄羅斯一直在向中國的重要鄰國如印度、越南等出售海空軍戰略武器,這不能簡單再用“發軍火財”的目的解釋。俄羅斯注重周旋於中美兩個大國之間,同時美俄又都希望再一次把中國作為博弈工具。俄羅斯與美國的分歧是淺層次、非結構性的;而中美矛盾在社會製度、意識形態方麵屬於深層次,在崛起國與守成國方麵又是結構性的。且不說俄羅斯是否願意在“關係”方麵聯手,將來一旦撒手負麵影響難料。
不容忽視多組複雜的小三角關係
除了中美俄大三角外,還有如中日韓、中俄日、中美歐、中美印、中美東盟等多組不容忽視的多重複雜小三角。
中美日關係。中日兩國因釣魚島問題、曆史問題、東海問題矛盾激化,兩國關係一直在低點徘徊。中日關係就其實質而言,是中、日、美三國的關係。日本是美國的盟國,美國將美日同盟視為其“亞太政策基石”,對日本負有同盟義務。中美兩國則在東海、南海等領域展開博弈。但同時,美國又同中國一道謀求構建新型大國關係。由於中日之間的問題事涉兩國核心利益,日本試圖挾美自重,通過提升美日同盟,來增加對抗中國的籌碼。美國則試圖在中日之間保持一種動態的平衡,但有了美日同盟,美國有更大的概率要站在日本這一邊。今年2月,日本廣播協會經營委員百田尚樹語出驚人:根本沒有南京大屠殺,美國對東京空襲、向廣島長崎投擲原子彈才是大屠殺。日本還上演了一出“神風特攻隊”申遺的鬧劇。顯然,日本是一個“複仇心理很強”的國家。日本的敵國情結不僅僅是針對中國,還有其盟友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