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7章 熱愛知識(1 / 2)

973.書本的利用有利於縮短獲得知識的時間

書本教育大約可以分為6組,每一組裏又包含幾個學科。有實際經驗的老師往往會嘲笑這種烏托邦式的教育。在實踐中,我們發現書本的使用可以縮短獲得知識的時間。在家長評說學校裏,最低年齡班的學習時間是上午9∶00~11∶30;最高班的學習時間是上午9∶00~11∶00。在這段時間裏,他們需要看書,寫作或預習、寫報告等,中間休息半小時。

按照年齡和班級,下午給他們提供1~2個小時做手工,進行實地考察或繪畫等;晚上完全自由,以便孩子們可以進行自己的業餘愛好活動,如在家裏閱讀等一類的活動。這樣我們就能接觸到多種內容,而完成每樣任務會比平時用的時間更短,因為這種教育方式培養了孩子專注的習慣,並使其不斷發展,逐漸形成穩定的興趣。

974.“功利主義”教育

談到教育,我想引用萊基先生談到道德時所說的話,即“功利主義理論絕對是不道德的”。對孩子進行任何急功近利的教育,無論是商業能力還是生產能力,都等於是讓他們在這一方麵變得更加無知。大範圍會包括小的範圍,但小範圍絕對不會包括大範圍。隻有具有才幹有智慧的人才能完成出色工作。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最應該做的就是為國家培養它所需要的各種人才。

975.聯想與興趣

我們一直都在談的是“聯想”而不是“興趣”。因為興趣可能是隨意的、短暫的、沒有價值的。每個人,哪怕是最無知的人,也會有某種興趣或愛好,聯想則意味著在某種程度上對另一領域的初步探索。我們當前教育思想中的不足之處則是我們會走向另一個誤區,認為知識不是最重要的。這些理論家傾向於強調教育的過程而不大關心教育的結果。也就是說,他們認為孩子的思考,比掌握知識更重要。這種教育的必然結果是無論兒童還是成年人都會深感精神空虛。我的觀點是沒有思考不可能有知識的收獲;反過來,如果不能經常充分的利用各種知識,思考也無法進行,我們都知道閱讀一篇文章是怎樣激發我們的思考、提問和推理的,從而最終獲得一些額外的知識。這些教育思想家絕對不故意輕視知識,他們甚至從來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實際上,我們越是把教育看做是一係列的心理活動,人們就越容易輕視甚至完全忽略知識。而知識對於人類的頭腦來說就像空氣和食物,就像體育運動,甚至是整個生命。不用充足的知識進行教育,就像為了鍛煉身體要進行最大量的運動卻提供最小量的食物一樣。兒童教育的目的是讓他們獲取知識並享受知識所帶來的快樂。《聖經》中的一本預言書這樣說道:“如果一個人有獲取知識的能力卻死於無知,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悲劇。”

歸納起來,我們在知識教育方麵失敗的原因主要有以下6種。

976.引起失敗的原因

(1)口語課。最糟糕的口語課就是廢話連篇;最好的講授也遠遠低於一本好教材的基本要求。無論新的還是舊的,好的教材不勝枚舉,但我們一定要精心挑選。

同時我們還要非常清楚孩子們到底喜歡什麼,討厭什麼。

(2)講座。通常是由老師從許多書中收集到的材料加以整理而成,然後匆匆忙忙地講給學生,接著再寫出來,最後再由學生去死記硬背。講座通常是精心準備的,內容全麵而且論證充分,但它的教育價值,遠遠不如直接去拜讀某一學科的原著本身,那樣我們可以直接了解到作者的初衷。我們知道阿諾德、斯林、鮑文的講座非常精彩,但他們也隻是就某些科目搞講座,而且每一個講座都要經過長期的大量的知識積累。我們必須認識到並非所有人都能像阿諾德或鮑恩那樣。

(3)至於課本,一般都是從一本或幾本巨著中壓縮或再壓縮而來。這種手冊分兩類:一類是羅列很多事實和細節,從而整本書都顯得枯燥無味;另一類就是簡單的消遣讀物。我們可以大膽地說這兩種課本都毫無教育意義。

(4)激勵別人追求知識而自己卻懶於思考。

(5)在小學,過分依賴教學儀器和設備,從而使人思想氣餒。

(6)仍然是在小學校,對“文選”的使用,無論怎樣精挑細選,也不可能具有和連貫作品同樣的價值。

977.用書籍進行教育

在過去的12年裏,我們嚐試了用書本知識與實物相結合的方式培養兒童。總的說來,結果是令人滿意的。一般的孩子都能“快樂”的學習。我們不是說他們會記住教給他們的所有內容,但是,用簡·奧斯汀的一句話說,他們將在許多知識領域都“有所了解”。

978.不要盲從

我們先暫時離開主題。我要警告大家不要盲從,無論是在教育思想方麵還是教育方法方麵。在教育方麵,我們不會輕易就能找到萬能的鑰匙,但我們相信生物進化的理論。同樣,我們可以推斷思想按照自己的規律也有它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一位博學而又富於思想的中國人可以從外部世界和別人的思想中提取自己想要的東西。當他感到空虛時,就拿起畫筆隨心所欲的去畫,不是他曾經見過、聽說過甚至想象過的內容,而是一些弧線組成的象形文字。假如他碰巧是一位藝術家,這幅畫應當是非常令人滿意的,滿可以拿出去炫耀。然而這是隨意運用符號的特點而產生的一幅毫不相關的作品,但他的夥伴願意把它看做藝術品,並隆重地掛在展示廳裏。有人可能天生就知道流動的曲線在這種符號語言中所代表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