隊部就設在離剛建成不久的M城車站不到十公裏的地點,就在一片森林旁邊,用鐵絲網圍了一個很大的院子,所有的房屋都是用木板作牆,瓦楞鐵做屋頂的臨時建築。
整個院落的布局是:院中央是食堂兼禮堂,比普通民房大十倍。以食堂為中心點,放射線似的伸出用石渣鋪出的幾條小道。東通大門,南通宿舍、浴池;北通隊部辦公室。而院的西側是一間很大的木板房。這間木板房是半封閉的,下半截是用一米多高的木板圍起來,上半截是空的,隻露出幾根木柱子支撐著瓦楞鐵鋪的屋頂。屋頂和木板牆之間的空間是用鐵絲網格圍了起來,這奇特的房子就是雞舍。雞舍距鐵絲網隻有十米來遠,鐵絲網的外麵緊鄰一片黑沉蓊鬱的原始森林。這片林木長得很密,翠障蔽天,日光難泄,從林外看進去,黑壓壓一片,令人生畏。林中枝椏交錯,虯根盤繞,枯藤倒掛,陰森可怖,簡直就是《水滸傳?野豬林》裏描寫的“猛惡林子”。
複測施工隊正在休整。所謂休整,就是當時流行的一種形式主義的政治整頓。在“政治壓倒一切”的時期,這種整頓可以使人提高思想和路線覺悟,可以使隊伍戰無不勝,所向披靡。說實在的,當時的政治教育確實讓人民鬥誌昂揚,意氣風發,一心為公。但任何事物都有一個極限,特別是由於數年緊繃一條弦而疲憊、麻木的人們,大多數會產生懈怠和漠然。
整頓剛開始,不變的程序是,政治動員、******著作、中央文件和兩報一刊社論的學習。對於這次整頓,隊部製定了周密細致的計劃。不過,和大多數集中學習一樣,三天一過,嚴肅的討論會變成了聚眾聊天的說書場。隊部的領導們也就像貓頭鷹一樣,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他們“領導班子”也自學去了。
有著傳統沉悶習性和安貧樂苦的中國人,可以為節約一分錢勒緊腰帶,卻偏偏不知道珍惜無價的時光。中國早就有“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寸金失落還好買,光陰一去不複還。”的古訓,而流傳下來的卻隻限於課本和口頭。中國人的生活節奏就像中國的“國粹”——京劇裏的“老生”一樣,任你鑼鼓敲打得再急、再響,他也是緩緩地伸出一隻腳,顛啊顫啊的半天才落地,試探著踩穩後才能把另一隻腳像從沼澤地裏拔出來一樣,再顛再顫,才落下。舞台上是藝術,在現實中就是惰性。在“算政治賬不算經濟賬”的價值觀中,大量的學習、開會使國民經濟像春天的雪峰一樣崩潰、消融,即使在花費巨大資金的援外工程中,也要花費大量的學習、開會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