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這麼快的突破,不得不說還是生死之間的磨練最有成效,隻是這一次的磨練險些丟了林正大半條命,林正可不想每次都是如此。
畢竟命隻有一條,林正雖然不怕死,但也是惜命之人,之所以不怕死,也是因為他不想死而已。
不過這一次來邊境的收獲不可謂不大,不僅讓林正得到了第三塊道聖玉碑,更是讓他的天演論進階到了天品甲等。
這使得林正對儒家浩然正氣以及道家真氣的掌控愈發的穩固,就算他如今的修為再一倍,也不用擔心兩家真氣的問題。
第三塊道聖玉碑的出現,不僅解決了林正的燃眉之急,更重要的是,通樞篇的出現,使得林正的體質有了極大的變化。
原本體質這一方麵乃是林正的弱項,但是如今卻已經不再是問題,這讓林正跟其他學派的天驕相比,無疑是拉近了極大的距離。
若是之前他修煉有通樞篇,恐怕就不至於連擠進武試前萬名都如此困難。
另一方麵,五原郡和匈奴的較量還未結束,雖然比試結束了,但是雙方之間的談判卻剛剛開始。
這一次談判的地點依舊在五原郡,林正昏迷的這三天,匈奴的代表和漢朝的代表可沒閑著,值得一提的是,匈奴這邊的代表赫然是稽鬻,而漢朝這邊的代表,卻是稷下學宮的一名名家大能恒團。
名家和儒家一樣,都是最不擅長武力的一家,一身的本事基本上都是嘴上,但是名家又跟儒家不同,儒家講究的是教化,而名家卻是論辯名實為主的學派。
他們所學的功法,也大多都是為了辯論而存在,或許他們的實力並不算多強,但是嘴上的功夫,他們敢認第二,沒人敢認第一。
朝廷派他們前來談判,顯然是早有準備。
另一邊的匈奴代表竟然會是稽鬻,這倒是出乎了所有人的預料,稽鬻在匈奴的身份不可謂不特殊,他乃是冒頓單於之子,相當於太子一樣的存在。
冒頓單於去世之後,稽鬻便是最有希望繼承單於之位的人,而匈奴派他前來談判,同樣說明他們對這一次談判的重視。
看來冒頓單於的時間也不多了,否則的話稽鬻也不會急著出頭。
他這一次親自主持這一次比試,也不就是為了擴大他在匈奴的影響力,可惜這一次的比試失利,稽鬻才想著從談判上爭回來。
因而雙方的談判持續了三天時間,依舊還沒有談出個結果,不過雙方至少也達成了一個共識,那邊是都不願意再起爭鬥。
畢竟不管是匈奴也好還是漢朝也罷,如今都處於一個敏感時期,漢朝有著內憂外患,匈奴同樣不見得會好到哪去。
而且那名家的大能恒團不愧是一名辯論之士,每一次談判硬是將稽鬻給駁的啞口無言,讓稽鬻恨不得現在就帶兵衝殺進來,將這光會耍嘴皮子的名家大能給殺了。
但是他卻又不能這麼做,原本比試失敗已經讓他在匈奴之中備受爭議,若是談判再出現問題,恐怕稽鬻這個太子也擋不住匈奴內部的輿論。
五原郡中還有不少舉人士子因為重傷留在此地,他們雖然無法參與談判,卻是能夠從其他人口中得知談判的進度,其中柴烈更是因為五原郡的鎮守,負責談判雙方的安全,因而關於談判的消息,林正都是從他的口中得知。
因為之前一同上過戰場,又互相救過性命,林正跟柴烈的關係已經從普通朋友變成了生死之交,幾乎無話不談。
“奶奶個熊的,匈奴都已經失敗了,態度竟然還如此強硬,實在讓人不爽,那恒團也不見得是什麼好鳥,光會辯論,卻不會談些實質性的,隻會一門心思的反駁,這還怎麼談下去。”
這一天談判雙方再一次鬧僵,柴烈滿肚子怨氣的走進林正的帳篷之中,開始抱怨起來。
畢竟柴烈的傷同樣不輕,還沒有痊愈,便要帶著傷去護衛,而且一守便是三天,到現在都還沒個結果。
要說柴烈不希望和談那時不可能的,但是身為一名邊境的將官,和談之後便代表著今後他獲取功勳的機會變少,因而從潛意識裏卻又不希望和談。
但是不和談的話,以朝廷如今的情況,卻又不可能跟匈奴真正的決戰,因而柴烈就算再有什麼不滿,也隻能按耐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