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正是大漢的太祖太宗皇帝一手覆滅了整個大秦帝國,自古君王,有開疆擴土之功,封號為祖,有盛世太平之功,封號為宗,但是大漢的開國帝王功勞太大,既統一了天下九十州,又開創了一番盛世,他更是孔聖的徒弟,位列岐山七十二賢士之一,全稱大漢太宗太祖聖德皇帝。
思緒了一番,林正便開始動筆,古代三大策論,《過秦論》、《封建論》、《六國論》,其中的《過秦論》正是議論秦朝覆滅原因的文章,他則是打算拿來借鑒一番。
雖然這個世界的曆史和他所熟知的曆史有諸多出入,但是大漢之前的曆史基本相同,三皇五帝,夏商周,秦滅六國,沒有太大的曆史偏差。
所以林正毫不謙虛的拿來借鑒一番,再加上自己的修改編撰,給大漢附加了不少溢美之詞,雕琢辭藻,提升文章格調,類似的策論都有大概的格式,他自然不會過分逾越。
最後在林正的翻修之下,重新整理了《過秦論》三篇,上篇指出秦國變法圖強而得天下,後期卻施行暴政,失去天下;中篇,講述秦朝焚書坑儒,試圖強行一統百家學說,打壓百家爭鳴之勢,以暴虐治天下的行徑;下篇,講述“諸侯並起,豪俊相立”,大漢太祖太宗皇帝反抗暴秦,乃是順天道而行,歸結大秦覆滅,乃是其不施仁義,君王無道。
當洋洋灑灑、蔚為大觀的《過秦論》被他重新複現出來時候,林正心中頗有一份成就感,憑借這份底蘊,他感覺舉人試中,自己的名次已經十拿九穩,肯定名列前茅,倒不是他自誇,而是《過秦論》被尊為古代三大策論,自然有其精髓所在。
等林正寫完策論,又拿紙墨,用書法重新謄寫一遍,以求完美,評論詩文策論,也有主考官的個人感情在其中,傳聞有一屆科舉殿試中,文帝因為喜歡榜眼的書法,從而更改了主考團的狀元人選,導致天下儒生爭相學習書法。
寫完策論,又悠閑度去大半的空閑時光,林正才等來考試結束,三日的舉人試文選總算結束了,他和其他考生如浪潮一般離開了考場,裏麵自是有人歡喜,有人愁,有人甚至一副如喪考妣的模樣。
等考生離去,巡考官收完考卷記錄,那些臨時搭建的土房子用不了幾日時光就會因為失去能量加持,法陣破解,重新塵歸塵,土歸土。
在人海之中,林正晃眼間,似乎看見了趙峰的身影,但是一瞬即消失了,被人流掩去,他暗暗奇怪,不知道她是如何在考場中隱瞞自己的女子身份,而且在舉人試開考之前的數日,她就已經消失在客棧裏了,不曾出現,神神秘秘,不知道在幹些什麼。
轉瞬間,他打消了自己的疑惑,接下來還有武舉考試,林正轉而向城北的守軍訓練場走去,大批考生都是從南北兩個方向而去,因為下一場的武舉考試便是安排在南軍和北軍的訓練場裏,由南軍和北軍的將領協助監考。
舉人試之所以在京都舉辦,因為任何一個州府都不可能有這般的人力、財力來辦這場盛大的考試,堪稱勞民傷財,早在上一代的景帝時期,大漢就決定,將原本各個州府舉辦的舉人試統一,讓全天下的才子都來京城考試,其他州府改為奉納考試的稅賦。
高祖景帝認為,如此方可避免地方考官徇私舞弊,私藏人才,避免錯事人才,笑稱,“天下英雄皆入吾甕中”。
北軍的訓練場已經嚴陣以待,大批身穿明光甲的銳士持長槍把守在軍營的出口處,他們是北軍裏與黑甲軍齊名的天雄軍,軍容嚴整,威嚴而立,宛如一道不可逾越的長城。
巨大的訓練場有兩道大門,分為由兩軍的銳士把守,四周是堅固的粗壯木柵,有鐵絲連環加固,訓練場內部按照奇門遁甲的八門陣分布,劃分了八個演武區,分別為“開、休、生、傷、杜、景、死、驚”,武舉等級依次排名,甲、乙、丙、丁。
戰勝一人,丁等,戰勝三人丙等,戰勝五人乙等,戰勝八人甲等,每人有一次機會,既憑實力,亦看氣運,但終究是優勝劣汰,武舉考試的時間為三天,但是對於某些人而言,半天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