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孕育期疾病的防治(2)(2 / 3)

用手指頭自筋骨的上方向下壓,如有隱凹的痕跡,就是浮腫。從皮膚陷凹的程度就可了解浮腫的程度是否嚴重,若浮腫情況嚴重,在臉上和身體上都會有浮腫觀象。如體重在一定的時期內突然增加,這種現象往往因身體中的水分蓄積得太多,而為皮下浮腫的征兆之一。

在妊娠中,一般孕婦都有或多或少的腳部浮腫現象,其原因係妊娠中隨著子宮的擴大,骨盆淤血,流動到腳部的血液容易停滯等,這種現象在白天工作的時候特別明顯,縱使沒有妊娠中毒的孕婦,也會看到浮腫的現象。正常情況下,經過晚上躺臥一晚之後,下腹部的血管所受的壓迫感就會減輕,因此早晨起床時,浮腫現象一定比前一晚減輕。應該注意,孕婦在早晨起床後,如果未見浮腫現象減輕,就可能患有妊娠中毒症,應該積極接受檢查。

(3)妊娠中毒症的治療

妊娠中毒症的治療重點在於保持安靜和餐食療法,其次才是藥物療法。關於餐食的主要食譜和內容,依病情的嚴重程度而有所不同,但原則上要控製食鹽與水分的攝食量,並攝食含有高蛋白質、低熱量的食品。

十九、治療孕婦痔瘡

孕婦容易發生痔瘡,是因為懷孕後生理變化的原因。由於子宮的增大,對直腸壓力的增加,阻礙了直腸的血液循環,使直腸末端(即肛門內)靜脈發生擴張淤血,如果孕婦飲食調養不當,出現便秘,就容易引發痔瘡。

為了盡可能地防止痔瘡發生,在懷孕期間應少吃或不吃辣椒、胡椒等辛辣食品,多吃一些蔬菜和高纖維的食物。如果出現便秘,可用開水泡中藥肉蓯蓉,每次5克,睡前飲服。另外,蜂蜜、香蕉具有很好的潤腸通便作用,可常食。

孕婦發生便秘時,切不可擅自使用開塞露、大黃、番瀉葉等瀉藥,以免誘發子宮收縮,引起早產。

產後疾病的防治

一、產後外陰發炎的防治

外陰部常因局部皮膚損傷和產後調養失宜,而感染發炎。

急性外陰發炎時,嚴重的可引起發燒、腹股溝淋巴結腫大、壓痛等。如果急性期發作較輕,未能引起重視,可能轉為慢性,造成局部皮膚粗糙,外陰瘙癢,影響工作、學習和生活。

防治方法:

(1)產後經常保持外陰皮膚清潔,大小便後用紙擦淨,應由前向後擦,大便後最好用水衝洗外陰。每天用1∶5000的高錳酸鉀液衝洗一次外陰。

(2)惡露未淨應勤換衛生棉墊,勤換內褲,若局部有創傷、擦損,可用金黴素油膏(或眼膏)、紅黴素油膏塗擦局部。

(3)如果發現外陰部有紅色小點凸起,可在局部塗些2%的碘酒,注意隻能塗在凸起的部位,不要塗在旁邊的皮膚上。少數人對碘酒過敏,不能塗擦。假如為膿點,可用消毒針頭挑破,用消毒棉擦去膿液,再塗上抗生素油膏。

(4)如果外陰部出現紅、腫、熱、痛的症狀,局部可用熱敷。用蒲公英50克,野菊花50克,黃柏30克,大黃10克,水煎,洗滌外陰。也可口服磺胺、螺旋黴素等抗生素。

(5)如果局部化膿,除上述處理外,可用蒲公英30克,大黃15克,煆石膏30克,熬水,坐浴。

(6)如果患慢性外陰炎,局部瘙癢時,可用1∶5000的高錳酸鉀溶液坐浴。最好不要用熱水燙洗,因反複燙洗,能使局部皮膚受到損傷,過後愈來愈癢。

(7)患外陰炎後應忌食辛辣厚味、醪糟等刺激性食物,宜吃清淡食物。

二、產後手腳麻木、疼痛的處理

因受涼引起者,可局部熱敷、理療(超短波、光療、離子透入等)或加用維生素B1、E、B12等。也可用消炎痛25毫克,一日3次;保泰鬆0.1克,一日3次;布洛芬0.2克,一日3次。以上任選一種。可用強的鬆龍25毫克加1%普魯卡因10~20毫升行痛點封閉,一周1次,3次為一個療程。必要時也可按壓穴位治療,手臂麻木者取臂叢穴(位於鎖骨上凹內1/3與2/3交界處向上1寸)按壓,手法應由輕到重,病人有電麻傳導感,並向手指尖放射為有效;腳腿麻木可取足三裏、三陰交穴,每穴按壓3~5分鍾。另外,也可服用成藥,如舒筋活血丸、虎骨酒、雞血藤浸膏片等,隨症加減。

因肌體鈣質缺乏所致大腿抽筋及手腳麻木疼痛者,可適當補充鈣劑,如鈣片0.5~1.0克,一日2次,同時服魚肝油丸1~2丸,一日2次。應多吃魚、肝、瘦肉、木耳、蘑菇等含鈣豐富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