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球,泰山。
自古一來,泰山便是皇帝封禪之地,
泰山,巍峨沉渾,氣勢磅礴,尊為五嶽之首,號稱天下名山第一。
泰山地區早在遠古時代就已經成為東方文化的重要發祥地,5萬年前的新泰人化石遺存和40萬年前的沂源人化石遺存顯示出這一帶早期的人類活動
自古以來泰山便是神聖的象征,位於古中原地區的最東部,被黃河與汶河環繞,在古時被視作太陽初生萬物發育之地。
山莫大於之,史莫古於之!
在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盤古死後,頭部化為泰山。據《史記集解》所載:“天高不可及,於泰山上立封禪而祭之,冀近神靈也。
泰山雄偉壯闊,具有厚重的曆史沉澱,可追溯到上古三皇五帝時期,是冀近神靈之地。
《史記》:昔黃帝東至於海,登岱宗。
相傳遠古時期,黃帝曾登過泰山,舜帝曾巡狩泰山。商周時期,周天子以泰山為界建齊魯;傳說中秦漢以前,就有七十二代君王到泰山封神,
橫掃荒宇的秦始皇,雄才大略的漢武帝,都曾在泰山舉行過曠世封禪大典。
此後還有武則天,唐玄宗康熙乾隆等眾多曆代皇帝都曾來到泰山封禪致祭,刻石紀功,從秦漢到明清,一共有二十七位皇帝到泰山。
更加烘托了泰山無比神秘的氣息。
春秋時期,孔聖曾往來汲汲於泰山,尋覓上古封禪大禮的遺跡,但卻空留遺憾,未有所獲,弟子追問時難以回答。
後世人曾有一些發現。
民國二十年,馬鴻逵將軍率領軍隊駐紮於泰山下,無意間發現一座五色土壇,內有兩套玉冊,以“石泥金繩”封之,藏於地下。
先秦上古時期,各位古皇為何皆在此封禪,至今還是一個謎,可能永遠也無法揭開。
泰山,自古神秘,五色祭壇,到底通向哪裏,無人知曉。
葉凡一群人,來到泰山旅遊。卻碰巧遇見九龍拉棺,
就此,九龍拉棺將他們帶到了一個無盡傳說的仙俠世界。
這裏有傳說中的先秦練氣士,更有傳說玉門關老子得道紫氣三千裏,騎牛而去。
還有三皇五帝的足跡,更有地球西方宗教的傳說。當然,傳說立地成佛的釋迦牟尼在此也早已是傳說中的人物。
東荒禁地,九龍拉棺便來到了此處!
雲深不知處,從九龍棺內出來,此刻,他們正站在一座不高不矮的山頂上,可以眺望前方的景色。
遠處是連綿起伏的秀麗山峰,佳木蔥蘢。山頂近處是奇形怪狀的岩石與蒼勁的古木,還有水桶粗細的老藤如虯龍般盤繞,更有如茵的綠草與芬芳的野花,充滿活力與生機。
這裏四周鳥獸皆無,在這片遠古森林顯得無比恐怖!
募的,一隻渾身金黃的鳥從高空飛過,盤旋而環繞,似乎像是在尋覓什麼食物,一鳴,聲音清脆嘹亮,直撼這片天空。
像極了傳說中的鵬鳥!
關於傳說中的鵬鳥在很多古籍中都有提及,如《神異經》的中荒經篇以及《水經注》中都有相關描述,其中最為著名的便是莊周的《逍遙遊》。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裏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裏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
莊子以汪洋恣肆、氣勢磅礴的筆調,勾畫出了一個可扶搖直上九萬裏的神鳥的形象,讀之讓人驚歎。
很顯然這有些不符合事物存在的常理,神鳥再大也不可能有如此體形,這是古人的一種極其誇張的描寫。然而讓人不解的是,在其他很多古代文獻中也都有對鵬鳥的記載,甚至不少古籍中以確鑿不移的筆調稱鵬鳥的確存在,但並不是像傳說中那般大到幾千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