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幫孩子認識時間的概念。由於此年齡段孩子的思維還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因此,在他們的頭腦中,很難正確認識時間,家長可借助自然現象,如日出日落,時間單位,比如昨天、今天、明天、過去、現在等以及鍾表的滴答聲,讓孩子感知時間的存在,並感知時間的一去不複返性。同時,家長還可借助孩子的成長及通過比較不同階段人的外貌特征,讓孩子體會時間的流逝在人身上留下的烙印,得知時間之殘酷,人在時間麵前的無奈。
3.讓磨蹭付出代價。孩子隻有在體會到磨蹭會給自己帶來損失之後,他才能夠自覺地快起來,因此,讓孩子為自己的磨蹭付出代價,讓孩子自己去品嚐磨蹭的自然後果,不失為一個改掉孩子磨蹭毛病的好方法。比方說孩子早晨起床後磨磨蹭蹭的,家長提醒之後,不妨任由孩子而去,其實我們恰恰就是要讓孩子親身體驗上學遲到的後果;孩子如果真的遲到了,老師肯定會詢問他遲到的原因,孩子挨了批評後,就會認識到磨蹭給自己帶來的害處,幾次以後孩子自然就會加快速度。
4.麵對孩子的慢效率,家長不能責備打罵。當孩子做事磨蹭時,一些家長會表現得比較性急,加大嗓門衝孩子嚷,對孩子責備個不停,甚至打罵孩子。可是,許多時候這些簡單、粗暴的方式起不了多少作用,孩子當時被嚇住了,做事的速度加快了一點,一旦事件平息之後,孩子磨蹭依舊。其實,對於孩子做事磨蹭,家長采用發脾氣的辦法是於事無補的,越是在一旁火冒三丈,孩子便越發不知所措,做事的速度反而變得更慢了。而麵對家長的責備和打罵,孩子的心理感覺失衡,有時孩子幹脆就采取不理不睬的態度,故意拖延時間來表示對家長的反抗。
5.讓孩子覺得“快得值”。孩子隻有感覺到做事快對他自己是有好處的,動作才能夠“快”得起來。許多家長望子成龍心切,總希望自己的孩子學得多一些,玩得少一些,最好是一點都不要玩,在孩子完成學習任務之後,經常給孩子增加額外的任務。老師布置的作業做完了,家長的一大堆作業還在那裏等著;所有的作業都做完了,還有畫畫、拉琴等許多事情需要孩子去完成。孩子心裏很不情願,但是父命難違,於是就想出了磨蹭的招數。孩子自己有一筆賬:我做得越快任務越多,反正也不能出去玩,不如索性做得慢一點,起碼可以省點力氣。這個問題最好的解決方式就是,不要老對孩子層層加碼,要把孩子節約出來的時間還給孩子,在孩子較快完成了任務之後,就要給孩子自由安排生活的權利,孩子可以用省下來的時間做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事情。
6.為孩子製定科學、合理的作息時間表。家長應根據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特點,為孩子製定科學、合理的作息時間表,並幫助孩子按時間表上的內容有條不紊地完成,使孩子養成規律作息的習慣。在與孩子做遊戲時,不妨增加按規定時間完成任務的遊戲內容,讓孩子在玩中學會合理分配時間,這有利於養成孩子在規定時間內,集中精力完成一件事的好習慣。
第三節 養成有始有終的好習慣
在孩子學習與成長的道路上,孩子和父母都應該選好目標堅持下去。有些父母太過心急,錯將寶寶無法長時間專注的現象歸於寶寶容易放棄。其實幼兒的專注時間多半是短暫的,2歲時專注在一件事的時間,最長隻有5分鍾,4歲時約達10分鍾,5~6歲以上寶寶可達15~20分鍾,孩子很容易就產生“我做不到,我堅持不了”的想法。遇上困難或長時間的事情,很容易就想放棄,很可能就會養成做事無法有始有終的不良習慣。
堅持是各行各業先進人物的取勝方法。一個18歲的小夥子,職高畢業後開始做送水工。送一桶水可以掙2元錢。他每個月的收入除了負擔自己簡單的生活,還可以剩下幾百元錢。這份工作,他做了五年。五年後,他自己開了一家送水公司,成了個小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