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性,本義是說一種狀態,即受壓時收緊,當壓力撤去時可以舒緩。而彈性的性格,便是指性格如彈簧一般,能屈能伸,無論遭遇到痛苦還是挫折,都能調整好心態,從而獲得平和淡然的心境,帶給自己內心極大的滿足感。

人與人之間,若要在社會生活中和睦相處並合作共事,就需要學會調整個性以適應群體。在這一過程中,每個人都需要做出些改變,收斂起個性中過於自我的部分。對此,個人應該辯證地看待。凡事有利有弊,妥協雖然令自己當下感覺不好,但要明白問題的解決對大家都有益處。

周國平在《彈性與靈性》中說,彈性是性格的張力。人的性格就該像彈簧一樣,柔韌耐折,伸縮自如。善於妥協,也善於在妥協中巧妙地堅持。不固執己見,但在不固執中自有主見。彈性性格是為和諧與平衡所做的一種策略。當處於不同的場合時,我們往往需要轉換相應的角色,這通常需要考慮兩個部分。首先是關於自我的考慮,特別是需要根據所處的環境調控自己的內心;其次是對於整體環境的考慮,在群體活動中,更需要學會對別人尊重與謙讓,讓自己在社會這個大群體中更受歡迎。

孩子的成長之路,就是由溫暖家庭邁向複雜社會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孩子既要培養出堅強麵對各種挑戰的能力,又要建立起從失望、困境、創傷中複原的能力,還要有與他人和睦相處、自尊及尊重他人的能力,才能在成長中保持身心健康,並從容麵對成年後的生活。所以,對孩子彈性性格的培養刻不容緩。值得說明的是,彈性性格並非多重性格,而是在不同的場合與環境中,能夠根據本身的性格進行多方麵的思考和判斷,根據具體情況表現出對自己有益的行為。

彈性性格是自身修養的直接表現,修養越高,彈性就越大,並逐漸內化為性格的一部分。要想培養孩子的彈性性格,需要父母運用科學的教養方式,在孩子性格形成初期即開始努力,就會獲得更好的效果。

本書將從培養孩子的心理彈性、思考彈性、管理彈性、情緒彈性、期望彈性、人際彈性及時間彈性這七個方麵,介紹如何逐步綜合培養孩子的彈性性格,進而讓孩子更靈活地與人接觸,在社會上變得越來越活躍,讓孩子將來在日新月異的社會環境裏,保持更長久的戰鬥力與幸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