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總結(3 / 3)

其次,對於已經步入婚姻階段的朋友,我也想分享一些心得。現在當下,閃婚閃離已經算不上新聞,小三橫行也成為了普遍現象,出軌就像買包煙那麼簡單和隨意,所以想要經營好自己的家庭似乎變的更加困難。專家們都說這是社會轉型和時代進步所經曆的必然陣痛。

我沒有資格去評價他們的說法,隻不過這經常讓我聯想到,祖輩們生活的貧窮年代。

那個時候婚姻就是搭夥過日子,一切以生存和溫飽為第一目標,很多人從未想過自己未來想要的那個人是什麼樣子,所以任何人也都能成為自己心中的那個它,由於從未有過預期,所以也不存在落差,婚姻大都挺穩定,然後走完一輩子。

到了我父親的年代,包辦婚姻仍然還是社會適齡男女結合的主流方式。我以前特別排斥這種沒有感情基礎的婚姻,我認為那是一個家庭矛盾的根源,更是對人權的蔑視和侵犯。

我鼓勵和倡導自由戀愛,可是我成長的過程中,社會物質文明在高速發展,人們對精神的追求也更加豐富和高級,我很欣慰這一切的變化,可是後來漸漸地對於這個時代我就看的不是很明白了。

明明兩個人在一起談了8年戀愛,但最終沒能走到婚禮。那一對認識不過2個星期,卻已經把證領了。那對叔叔阿姨一起吃糠咽菜的日子都熬過來了,但在該享福的時光裏卻選擇了分開。小姑姑嫁人以後,伺候癱瘓在床的公公近十年,但在公公離世後的現在,卻和另外一個男人跑了。我大學的室友和自己的女友交往了那麼多年,在孩子已經三歲的時候卻簽訂了離婚協議等等,諸如此例,數不勝數。

對此我感到很後怕,漫長的陪伴和最親的骨肉都無法阻止婚姻的破滅,那麼還有什麼能保障幸福?直到我在婚姻生活裏摸爬滾打了幾年,我才能試著去理解它們。

父輩的那個時代,沒有賦予人們想象的權力,你結婚的那個人幾乎就等同於你腦海中想要的那個人,而且大家對對方沒有太多的要求,一個隻要能掙錢養家,另一個能勤儉持家這就夠了,那個時候千千萬萬個中國家庭幾乎都是一個樣子。

可是經濟騰飛以後,也帶來更多的觀念,以及給人們更大的想象空間。很多人在規劃未來的時候,也在審視自己的過去。有些人無法容忍自己繼續在一條不想走的路上再走下去,盡管走過的路遠遠長於自己剩下的路,它也要選擇放棄。

一個糊塗的人清醒了,如果還要再假裝糊塗,那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所以它們勇敢的去追求腦海中想象的生活,想象的未來,想象的某一個人。

雖然傳統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在批判它們,社會主流的輿論也沒有為它們提供庇護,但它們承受了巨大的壓力後還是那樣做了。作為一個獨立的人,它們首先忠於了自己。這在一個以集體和國家為核心價值觀的社會裏,它們的選擇不得不算是英勇。

而對於和我處於同一時期的,那些感情出現變故的家庭來說,“對自己要好”,那就是更普遍的共識了。雖然婚離了,但是孩子該疼的繼續疼,長輩該看望的還看望,不同的是各自有了新的生活。

而對於那些自認為是被拋棄和背叛的人來說,當你在大呼無辜,大罵對方薄情寡義的同時,你是不是也要反思一下自己真的什麼問題也沒有嗎?

如果你隻是在戀愛和婚姻之初,滿足了對方對未來生活的想象,而後就是敷衍和搪塞,你讓她如何去度過剩下的原本可以很美好的人生?賺錢養家或許是你真實的理由,但是家如果已不是想要的那個樣子,那麼你賺再多的錢還有什麼意義呢?

都說婚姻是最長情的陪伴,但是如果情漸漸消失了,陪伴,真的能夠長久嗎?

我想如果有人在我生命彌留的最後時刻,向我請教關於婚姻的秘訣時,我能告訴它的恐怕依然是這樣一句話:“我這一生都隻是在努力地將我妻子腦海中想象的那個我,在現實生活中做到最好,就是這樣。”

回到我和斐煜的故事上,那不過已變成了青春時的一個美好懷念。就像自己畫了一幅畫,角度是自己選的,所有的色彩也都是自己調的,全部都是自己喜歡的,至於別人知不知道,這幅畫有多美,那又有什麼關係呢?

所以,對於很多人來說,你的回憶中如果也有一些這樣的東西,不要刻意的回避和隱藏它,它不過是你塑造出來送給自己青春期的一個禮物罷了,它不會影響你現在的生活,它隻會永遠的屬於過去,在過去中成為一段記憶,不悲不喜,就那樣留著,我覺得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