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家庭是子女成長的搖籃(1)(1 / 3)

1.撫養教育子女是家長的義務

我國憲法規定:父母有撫養教育未成年子女的義務。撫養教育子女,是我們每個有子女的公民所必須承擔的義務。這種義務是光榮的,神聖的,不可推卸的。做父母的為什麼要承擔這種義務呢?這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需要。我們知道,人類社會的存在和發展,需要兩個最基本的條件:一是進行物質資料的生產,二是進行人口的生產。二者缺一不可。沒有或停止物質資料的生產,不解決人們生活所必需的衣、食、住、行等生活資料和進行再生產所需要的生產資料,後果是不堪設想的。但隻有物質資料的生產,而沒有足夠的社會生產勞動力,物質資料的生產也不能繼續進行,社會同樣不能存在和發展。人口生產,不僅僅是生養子女,也包括撫養、保護和培養教育子女,向他們傳授生活生產知識,培養勞動技能,傳播倫理道德知識,使之在德、智、體、美諸方麵得到全麵發展,成為社會所需要的合格的勞動後備力量。撫養教育子女不僅是倫理道德的義務,也是政治法律的義務,任何父母都不可借故推卸,即或是離異後的父母、繼父母以及收養子女的養父母,都要認真履行。

2.怎樣才能了解孩子

要教育好孩子,必須首先了解孩子。了解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前提。情況明,判斷才準確,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選擇運用才得當,教育工作才更有針對性。家長和孩子雖然每天都生活在一起,但並不是所有家長都是很了解孩子的。孩子年齡越大,思想越複雜,越具有封閉性。要深入地全麵地了解孩子,家長必須做到:

(1)平時要注意觀察孩子的言行舉止,洞察孩子的思想情緒。每天孩子都在做什麼,怎麼做,精神狀態如何,和哪些人交往接觸,言談話語中流露什麼情緒,家長都要看在眼裏記在心裏,不斷進行積累。

(2)要經常主動地和孩子接近。孩子小時候對大人依戀性強,和家長形影不離,有什麼話願意跟家長講,有什麼事願意請家長參與。隨著年齡增長,特別到了少年期,獨立意識日漸強烈,要擺脫家長管束,有話不願跟家長說,有事不願讓家長參與。因此家長應主動接近孩子,和孩子聊天,共同討論問題,以便從中了解孩子的思想動態。

(3)要創造一種寬鬆的家庭生活氣氛,以民主、平等的態度對待孩子,孩子才能暴露真實思想。

(4)要全麵看待孩子,不持偏見、不抱成見。自己喜歡的孩子不見得沒有缺點、短處,自己不喜歡的孩子不見得沒有優點、長處。

(5)要正確對待、認真聽取別人反映孩子的情況,不能護短。

3.怎樣才算是真正愛孩子

父母愛孩子,這是人的天性,也是人之常情。愛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前提和基礎,父母隻有愛孩子,才有積極性去教育孩子;也隻有孩子體驗到了父母之愛,孩子才會理解、接受父母的教育。愛孩子本身也是一種教育。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技巧的全部奧秘就在於如何愛護兒童。”但是並不是什麼樣的父母之愛都有利於孩子的成長發育。那麼怎樣愛孩子才是正確有益的呢?

(1)要嚴格要求,不能一味遷就。有不少父母認為,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有什麼需要都滿足,孩子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想怎麼幹就怎麼幹,任其為所欲為。這樣去體現父母之愛,就會使孩子把不正當的要求視為正當的,把錯誤的言行視為正確的,久而久之,就會養成壞習慣和形成錯誤觀念,使孩子深受其害。正確的要求和行為要肯定、支持,錯誤的要堅決製止、反對。

(2)要把愛的動機和效果統一起來。父母愛孩子都是為了孩子好,但不能隻講動機好,還必須重視效果,能真正使孩子受益。這就要求父母對孩子施之以愛的時候,不能感情用事,要理智從事,要清醒。有益於孩子身心健康,則去愛;不利於孩子身心健康,則堅決克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