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靄沉沉,大河上下一片蒼茫。
在貿易繁榮的歲月,這正是燈火通明人聲鼎沸的時分。坐落在長江南岸的帝國都城——上京,萬人空巷,夾道歡迎帝國遠征軍歸來。黃浦港口風帆密布,一支支打著帝國青龍日月旗的黃金騎士和一輛輛的鐵皮馬車,緩緩登陸。燈火通明中,這隊人馬穿過港口,行進在上黃馳道上,在百姓的歡呼聲中,進駐皇宮龍衛軍大營。
此刻的上京,正沉浸在濃濃的興奮與狂歡之中。
上京已經超過汴京成為天下第一大城,與鄰近的蘇州想比,一大一小,更顯上京天堂般的存在。雖然帝國隻有一府之地,上京的城池規模與街市的氣勢卻比汴京大得多,占了帝國一半的土地。論地利之便,上京地處豐腴的長江中下遊平原,被臨長江,東依大海,水路海路陸路四通八達,已經成為南北樞紐,成為溝通大陸南北、臨海各港口的物資集散地。
自趙興起用蔡京築城,盡免稅之力,全力開辟港口,發展屯田,上京大大地得了一回人和,迅速地富庶起來。中原風起雲湧之時,為了逃避兵災,大量的地主官僚將資產轉移到新都,促進了上京的崛起。因為免稅,周邊城市的貿易全被吸引到了上京,海商的到來又加快了上京的建設速度,僅僅兩年間,上京就成為了水陸海大都會。城池由空曠變得繁榮起來,一座座亭台樓閣拔地而起,工商雲集,店鋪林立,更有天下第一的工業區——東城。
帝國遠征的半年,宋朝的變法已經全麵鋪開。或許是受趙興新法的影響,王安石的新法已經大大地不同於曆史上的變法。最大的不同就是變得平和多了,曆史上與他針鋒相對的司馬光和蘇軾都成為了內閣次輔,做了王安石的左膀右臂。
或許是趙興的新法給了士大夫們大多的思維衝擊,或許是一場戰死百萬人的邊關大戰給了地主官僚血的教訓,或許是一場大水災衝走了大宋的紙醉金迷,對趙興新法的恐懼換來了士大夫對王安石新法的巨大支持。王安石變法得以迅速推行,宋朝冗官冗兵冗費的問題得到了一定解決。
農田水利法,開墾了許多荒地,宋朝正在轟轟烈烈地開發湖廣地區。大水災之後,新帝趙顥更是出動禁軍,在全國大規模的清查土地。重新丈量土地,在半年裏取得了成功。被地主隱瞞的土地被清查而出,分給了無地或少地的百姓,地主們也要為龐大的田產繳納賦稅。除了兩稅外,其它的農業稅收都明確廢除。官僚地主士大夫並沒有抵製,這至少比趙興義兵均田法要好。趙興的新法是要完全剝奪地主的土地,讓地主去經商,還要在全國大規模征兵開發湖廣,把地主的土地分給這些當兵的。
被趙興裁撤的冗官也沒有再進入朝堂,而是仿照上京建立了四大學府,仍然去做教員。趙興激烈的新法與曆史上王安石的變法中和了,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王韶被新帝趙顥派往邊關,吞並青唐,斷西夏一臂的戰略已經開始實行了。趙興給大宋帶來的風風雨雨似乎已經過去了。
趙興聽完蔡京的述職報告後,沉默了很久。自己一直想要做到的事,現在已經被他這一世的弟弟做到了一半,是高興呢?還是失落?
相比宋朝,中華帝國的發展並不遜色。台灣省十五大港口已經開辟完成,現在已經開始在築城開荒。上京的人口已經轉移了兩百萬,分配到各個港口去築城了,趙興在日本的收獲為帝國的發展打了一劑強心劑,至少是不用擔心資金不足了。為了加快建設速度,趙興把從日本帶來的三千萬貫金銀全部撥給了內閣。有了大量的資金,上京更加繁榮,強大的購買力,推動了東城工業作坊的發展,也促進了上京貿易的繁榮。巨大的原料供給,同時也帶動上海府周邊大宋城市的發展,給上海府供給原料同樣推動了大宋朝的發展。特別是煉鐵業的發展,開發台灣需要大量的農具、帳篷、建設器材等工具。上京東城各個作坊日夜加班生產,所需生鐵、大麻、苧麻、毛羽、木棉等原料供不應求。
經過兩個月修養的趙興最終下定決心去美洲,促使趙興下定決心的是大宋朝和中華帝國的巨大發展。趙興已經看到了,自己改變了曆史。而改變曆史的方式不是變法,而是購買力。趙興需要更多的金銀,而商人們也需要。隻要有了金銀,就可以大量購買,大規模開發。一座座作坊拔地而起,一片片荒野被開辟成農田。因為從瀛國帶來的三萬壯丁,內閣已經啟動了全麵開發台灣的計劃,首先是要修建一條從基隆到台南的馳道,貫通台灣。趙興也同意了這個計劃,不惜三萬壯丁的性命修建一條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