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言(1 / 1)

應摯友羅烈文先生之邀為本書寫序之前,我初為人父。談到育兒經我是少之又少,所掌握的些微常識,也不過是臨時抱佛腳,臨陣磨槍得來。所以,對於他的盛邀,我是再三推脫,終拗不過,隻得誠惶誠恐應允了下來。

既然受人之托,就要盡人之事。也為今後的育兒計,我開始用心拜讀羅先生的作品。這一讀不打緊,讓我驚出一身冷汗,原來,教育孩子是如此博大精深的一門學問。

在拜讀本書的過程中,我曾和羅先生通過兩次電話,問過他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既然書名叫《12歲前,媽媽改變孩子的一生》,找一位女士來寫序不是更為妥當?羅先生笑著說:“該書雖然名為媽媽改變孩子的一生,並非是排斥爸爸這一讀者群。家庭是由父母和孩子組成,因此家庭教育必須要有爸爸的參與,隻不過孩子在12歲前,和媽媽在一起的時間遠遠要比和爸爸在一起的時間長,因此,對於孩子的教育,媽媽的作用更顯重要。當然,爸爸要是能參與進來更好。”

第二個問題,為什麼是12歲前,媽媽改變孩子一生,而不是13歲或者14歲前,媽媽改變孩子的一生?

羅先生解釋說:在我國,心理學者將兒童心理發展年齡階段劃分為六個時期:(1)乳兒期——從出生到1周歲;(2)嬰兒期——1~3歲;(3)幼兒期——3~6、7歲;(4)兒童期——6、7~11、12歲;(5)少年期——11、12~14、15歲;(6)青年初期——14、15~17、18歲。選取這一時間段不是率性而為,而是經過專家驗證,經過實踐檢驗後的結果。

12歲,對孩子來說是他人生的一個分水嶺,不管是從孩子的生理,還是從孩子的心理來看,12歲,意味著我們的孩子已經結束了兒童期,童年從此以後隻能存在於他的記憶裏。

12歲,又像一個黃金分割點,在這之前,孩子的可塑性極強。如果你在這時候,在他的大腦中留下樂觀、勇敢、堅強的品性,那麼,這些優良的質量也必將伴隨孩子的一生,使之受益。相反,如果你在這一階段將自私、懶惰、狹隘、仇視、愛慕虛榮等關鍵詞烙在孩子的大腦裏,那麼這些不良信息將伴隨孩子的一生。

換句話來說,孩子一生的好與壞,取決於媽媽在孩子12歲前怎樣的教導。

法國大教育家魯索曾說過:人生當中最危險的一段時間是從出生到12歲。在這段時間中還不采取摧毀種種錯誤和惡習的手段的話,它們就會發芽滋長,乃至後來采取手段去改的時候,它們已經是紮下深根,以致永遠也拔不掉了。

羅先生的一席話令我茅塞頓開,因為心結被解開,所以接下來的閱讀就暢通了。

《12歲前,媽媽改變孩子的一生》體例清晰,九章相互呼應又彼此各自獨立。從了解孩子的性格到掌握和孩子溝通的技巧,從挖掘孩子的潛能到樹立孩子的優良質量,一一揭謎,讓讀者在驚訝作者的智慧之餘,滿懷感激之情,至少我是如此。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由孩童時代走入成人世界的,或許我們從來沒有認真思考過母親在孩子的一生中究竟扮演著怎樣的一個角色,但有一點卻是我們不能否認的:那就是母親的形象,自始至終會影響著孩子的一生。

母親善良,孩子就會擁有一顆悲天憫人的心;

母親堅強,孩子就不會在苦難麵前輕言失敗;

母親正直,孩子就不會人前一套,背後一套;

母親勇敢,孩子絕不會懦弱;

母親節儉,孩子自然就會拒絕奢華;

母親懂禮,孩子也懂得謙虛不傲;

母親高潔,孩子自然就能出淤泥而不染

事實上,沒有天生的“壞小孩”,隻有不會教育孩子的“笨家長”,孩子的命運到底如何,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媽媽。你怎樣教育你的孩子,你的孩子將來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