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遐想

散文長廊

作者:塗青雲

從首都回千裏之外的南方,途中候機時,機場的書架上一本封麵泛著淡淡黃色的書,一下子躍入了我的眼簾——《漢字五千年》!起初,並沒有覺得有什麼令人驚奇的地方,沒想到讀進去後,竟會使我忘乎一切……如果不是登機口的乘務人員走到我身旁提醒,我連上飛機都忘記了。

飛機翱翔在空中,橫跨祖國的山山水水,這本書也把我帶進了時空隧道……從遠古五千年前,到如今。盤古開天辟地,甲骨文的誕生,秦代的“隸變”,造紙和活字印刷的發明,“新文化運動”的洗禮——漢字發展史,曆經桑田滄海,卻越發閃爍文字的光芒!

回到家,情不自禁,我再次捧讀此書。讀罷,猛然間,疑惑交集,但無論怎麼想都不明白之所以然。無奈之間,或者說衝動之間,我打開電腦,點擊“人與自然”,沒想到,曾幾何時的困惑受到了啟發。第二天,我揣上《漢字五千年》,從城裏走向原野,走進莽莽戴雲山深處。那自然天成的峰巒,無盡無邊的林海,近的、遠的清脆悅耳、溫柔甜美的鳥蟲聲,倏地激起思維的浪花,想象的翅膀從此飛揚!

黃腹角雉的喃喃低吟,蛇雕尖利響亮的鳴叫,獵羚清脆如銅鈴般的呼喚……我們的祖先,也許跟許多動物一樣,一開始也隻是懂得“咿、呀”而已。或許先有“啊”的叫聲,後來又多了“哦”“喔”的聲音,再後來,不知經曆了多少歲月,語言便越來越多,單音的、雙音的、多音的,短句的、長句的、連篇的……盡管當時的人們,除了聚居的族群,大多天各一方,然而,整個人類卻神奇般地不約而同地開始這種創造。這種創造,不僅僅造就了人類本身的特性,還進一步激起文明的誕生。就一般動物而言,它們的局限在於隻能“說”簡單的語言,如大象,幾公裏之外還能直接地聽明白同伴的呼喚;而人類在漫長的實踐中,源於大腦和直立行走的不斷進化,彼此間的交流、交換、傳遞、傳承,卻豐富出用象形、會意、形聲等等意念,把物與事描述出來,畫在地板上,標在石頭上,刻在樹幹上,直到後來逐步形成了正式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古巴比倫的楔形文字、古印度的哈拉巴文字和古代中國的甲骨文字。這就是遠古時期語言和文字的形成與發展的曆史脈絡。這種不約而同,不謀而合的創造,應該是因為當時的人們並不那麼聰明,隻能采用最容易、最簡單、最原始的方法來告知、固定、傳遞某些概念、表達某些情感、詮釋某些意誌……

光芒四射的太陽懸在天際,我們一行在戴雲山攀登,也已經從深幽的峽穀登上半山的一個挺拔的山尖,放眼望去,一隻巨型的蛇雕“嚶”地一聲在我們的上空滑翔而過……我不禁若有所指地問:“你們知道那叫聲是啥意思?”大家茫然,無以解讀,我說:“它是在提醒同類,我們這些不速之客來到她們的領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