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用一手托在乳房下麵,另一手按在乳上,左側以順時針方向,右側逆時針方向進行旋轉式按摩,繼之用雙手捧住乳房根部,向外上方撥動並抖動十數次;再將手虎口放在乳暈部周圍均勻按摩;最後用拇、食、中三指捏住乳頭頸部,上下左右牽動數次,上述按摩方法孕婦可從懷孕3周開始,自行按摩乳房,每天2~3次,每次10~20分鍾,一直堅持到產後一段時間,對促進乳房發育和分泌乳汁有極大好處。
⑥要母嬰同室。在母親分娩後實行24小時母嬰同室,讓新生兒睡在母親旁邊的小床中,這樣做使母親一開始便擔負起關心和照料嬰兒的責任,使產婦精神愉快,情緒穩定,能做到早哺乳,勤哺乳,促進乳汁的分泌,可提高母乳的喂養率。據山東一些婦嬰保健院的統計,母嬰同室,42天的母乳喂養率從54.3%提高到80.1%,可見母嬰同室能促進母乳的分泌。此外,母嬰同室也有助於寶寶的心理健康發育。
⑦應強化泌乳反射。由於乳汁分泌是一係列複雜的反射活動,根據生理學反射的原理,隻有增強刺激,才能強化反射。有些刺激,可增加泌乳,如母嬰皮膚接觸,要求產後20~30分鍾就將嬰兒抱入母親懷中,進行首次皮膚接觸,不要包裹,要裸露皮膚直接接觸,這是建立以後每次泌乳反射的原發刺激。
⑧要按需哺乳。一些產院規定,孩子出生後應間隔幾個小時喂一次奶,但是,目前主張嬰兒應不定時按需喂母乳,寶寶饑餓性啼哭時即應哺乳,小兒睡眠超過3小時可喚醒哺乳;待乳汁漸漸增多,小寶寶吃飽後,睡眠時間逐漸延長,自然出現規律。按需哺乳,不計次數,這種經常性吸吮,可刺激母體的催乳素的分泌,能使乳汁分泌得早些、多些。同時,按需哺乳可預防奶脹等許多問題。有人做過研究,按需哺乳的孩子,不論在身高和體重的增長方麵都明顯優於定時哺乳的孩子。
⑨可飲湯化乳。有人形容哺乳母親的特點是“多飲水,多喝湯,大雜燴,‘泔水缸’”,這後一句雖含貶義,但能反映實際情況。即飲食欲強的母親奶水就多,偏食挑剔的媽媽,絕不會有足夠的乳汁。產後應早喝些糖水,平時多喝牛奶豆漿和菜湯。若乳汁缺少,應喝雞湯,豬蹄湯,鯽魚湯等。當然每天要攝取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的食物,哺乳期不可減肥縮食,應放開胃口吃,隻要充分哺乳,體重不會增加。
⑩下奶前的準備。母親在下奶前不必給新生兒喂白開水、糖水和牛奶等代乳品,要堅持按需哺乳或頻繁吸吮母親的乳頭,既能吃進乳汁,又可促進早下奶,實在沒有母乳時,可先喂其他母親的奶,亦可用小的塑料管一頭插進盛有牛奶的瓶內,一頭貼於母親的乳頭處,嬰兒在吸吮母親乳頭的同時也可將牛奶吃進體內;待母親下奶後就可宅全吃母乳,否則,有的孩子吃了牛奶後就不願吃母乳了。
3.產後的飲食調理
若不注意飲食調節,或過饑、過飽,或偏嗜過雜,或過冷、過熱,或過食辛辣厚味,都會損傷脾胃,引起各種腸胃疾病。如婦科專家傅青主指出:“新產後禁膏粱,遠厚味,如飲食不節必傷腸胃。”意思是說,產後不久,不可大補,應禁食肥甘厚味,若不節製,必然損傷腸胃,以致引起腹痛,腹瀉,胃痛,嘔吐等病,故產後宜節製辛辣、煎炒、肥膩飲食。
《黃帝內經》裏說:“膏粱厚味,足生大療。”這是告誡人們,尤其是產婦,高粱醇酒,辛辣肥甘苦吃得太多,足以使人滋生瘡瘍,產婦本來陰血虛弱,體內多虛熱,如果再進食辛辣原味飲食,容易引起陰瘡,乳痛,乳結,口舌生瘡等諸熱症。
一些中醫婦科專家認為,凡產後3日內,須頻食,少吃,遞增,可人少許食鹽、胡椒以開胃口,飲食隻須七分飽。著名中醫學家朱丹溪說:初產……與白粥將理,以益魚(剖開晾幹的魚)淡煮食之,大能養胃祛疾。
產後3~7周,宜以幹飯、麵食為主,輔以燉雞、羊、豬蹄之類,少入食鹽、胡椒,多食新鮮蔬菜。產後一周以後,飲食次數應逐漸減少,至滿月以後,飲食便可同常人。若要喂養嬰兒,一定要進食營養豐富的食物。
一些科學家告誡,分娩3個月內的母親和嬰幼兒,所食的菜肴不宜加入過量的味精,原因是如果乳母在攝入高蛋白飲食的同時,再食用過量的味精,就會有大量的穀氨酸鈉通過乳汁進入嬰兒體內;而過量的穀氨酸鈉能與嬰幼兒血液中的鋅產生特異的結合,而生成不能被機體吸收利用的穀氨酸鋅,生成物會隨著尿液排出,從而導致嬰幼兒缺鋅。嬰幼兒一旦缺鋅,不僅會產生味覺遲鈍、厭食等症狀,而且還會造成智力減退,生長發育遲緩以及性晚熟等不良後果。
我們在積極提倡母乳喂養的同時,也要注意人乳中維生素K的含量低,隻是牛乳含量的1/4,所以母乳喂養維素K缺乏性出血的機會是牛乳喂養者的15~20倍,尤其是冬季母乳中維生素K含量減少。另外在合並腹瀉、使用抗生素、患肝膽疾病時可影響維生素K的合成和吸收,更易誘發出血,即產生少數健康嬰兒突發顱內出血,表現為驚厥、昏迷,甚至死亡。有的患兒經過搶救雖然存活,但遺留嚴重的後遺症。
由此可見,乳母一定要補充維生素K,每周口服2次,每次20毫升,這樣就能預防嬰兒發生維生素K缺乏性的顱內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