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育環的種類很多,其最大優點是在官腔內存放時間長,可選擇含銅的節育器,它的失敗率比較低一些。
由於宮內節育器在子宮腔內畢竟是一個異物,女性在絕經以後生殖道留有異物是容易發生感染的,所以絕經以後的婦女應該把宮內節育器取掉。一般地說,在絕經後6~12個月取環最為合適。因為這時已基本不會懷孕了,而子宮的萎縮剛剛開始,取環一般比較容易。
此外,若放環以後,月經不規則而治療又無效時,則應將節育環取出,同時刮取子宮內膜做病理檢查,以排除一些疾病。因為不鏽鋼宮內節育器雖然不會致癌,但是它也沒有防癌作用。
產後飲食調養
對產婦來講,分娩不僅要忍受肉體上的痛苦,而且要承擔體力上的巨大消耗。產後,母親除了有足夠的營養補充分娩時的消耗和生殖器官的恢複外,還要供給嬰兒乳汁,以保證嬰兒健康生長。因此,婦女產後的營養需要量要比妊娠時還要多。所以產後必須進食營養豐富的食物。一些年輕丈夫隻重視妻子在妊娠時的飲食營養,而忽略了產後的飲食調養,這是錯誤的。如果產後的飲食既富於營養,又能適當調節,對產後母體康複才有助益。
產後的營養
這裏所說的產後營養,主要是指產褥期和哺乳期之間的營養,特別是分娩至產後6個月,即授乳期內的營養。此期婦女處於調節自己的身體,提高抵抗力,對外界環境有適應能力的階段,同時還要將體內的營養通過乳汁輸送給嬰兒、維持嬰兒的生命和生長發育的需要。
(1)授乳期的生理特點:
①有泌乳活動。一般乳母平均每日可分泌800~1000毫升乳汁,其產後兩個月泌乳量逐漸增加,9個月逐漸減少。泌乳量的多少與乳母的營養狀況有直接的關係。因此,產後必須飲食營養豐富,而我國有些地區不良的舊習慣尚未破除,對產婦的飲食加以種種限製,婦女產後1個月內隻能吃素食和小米湯,這樣對母子身體健康是不利的。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已成書的我國醫學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中就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菜為充,五畜為益,氣味合而服之從補益精氣。”這就明確指出了每日飲食要全麵、豐富,何況是又要恢複健康,又要哺育嬰兒的產婦呢?
②乳母要利用機體儲備補充乳汁。為維持乳汁成分的恒定,不論乳母膳食供給量如何也一定保證乳汁質量,因此,勢必動用乳母在肝髒、骨骼及其他器官中所儲存的營養素。研究證明,乳母每日通過泌汁要損失約300毫克鈣,如此時膳食供應不足時,則要由乳母的牙齒、骨骼組織的儲備中攝取,以維持乳汁成分的平衡,這樣3個月就要動用母體中儲存鈣的2%,將會造成乳母骨痛、牙齒鬆動、骨軟化症等。又如維生素A也要從肝髒中被動用,引起乳母體內維生素A的負平衡,而出現夜盲、抵抗力低下、易感染等症狀。
③乳母的基礎代謝率增高。她們比普通未授乳的婦女要高出20%,每日泌乳活動所消耗的熱能約2930.8千焦,乳母每日約額外增加4186.8千焦熱能,處於基礎代謝的活躍階段。
有鑒於乳母在授乳期的上述生理特點,必須采取相應的飲食營養,才能達到營養平衡。(2)產後的營養特點和要求:
①要高熱量。每日所需熱量要高達12560.4~16747.2千焦,基本上與男性重體力勞動者相當,如此高的熱量單靠碳水化合物是遠遠不能滿足的,需要攝入羊肉、瘦豬肉、牛肉等動物性食品和高熱能的硬果類食品,如核桃、花生、芝麻、鬆子等。此外,紫菜、海帶等菌藻類食物,除提供熱量外,還富含不飽和脂肪酸,有利嬰兒腦的發育,也可多食。
②高蛋白質。這是因為每日泌乳要消耗蛋白質10~15克,6個月內的嬰兒對8種必需氨基酸的消耗量是極大的,為成人的8~12倍。所以,乳母的膳食蛋白質的質量是很重要的。此外,產後本身氣血虛弱,生殖器官複原和髒腑功能康複,也需要大量蛋白質,因為蛋白質是生命的物質基礎,含大量氨基酸,是恢複組織器官的基本物質,這些對產婦本身是十分必要的。一些食物,如小米、豆類、豆製品、豆漿、瘦豬肉、牛肉、雞肉、兔肉、雞蛋、魚類,這些食物含蛋白質豐富,每日必需搭配2~3種。
③要保證鈣等元機鹽的需求。這是因為泌乳使乳母每日消耗約300毫克鈣,為減少動用母體的儲備鈣,必須選擇含鈣多的食物,如牛奶、蝦皮、水產等。對於碳酸鈣、乳酸鈣、骨粉等一些鈣製劑有時也可選用。
④水分要供給充足。原因是水和乳汁分泌量有關。一些流質食品,如小米粥、排骨湯、豬蹄湯、骨頭湯要多食用。此外,要多喝些茶。
⑤不可缺少水溶性維生素。乳母膳食中的維生素B和維生素C的攝入量要非常充足,原因是水溶性維生素B、維生素C是可以通過乳腺轉移至乳汁中的,但轉換力不高,約50%。
(3)產後必須進食的一些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