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孕期保養與保健(4)(3 / 3)

2.《彼得與狼》,是前蘇聯作曲家、鋼琴家普羅科菲耶夫的作品。

3.《天方夜譚》,由俄國作曲家裏姆斯基·柯薩科夫所寫。

4.《藍色的多瑙河》,是奧地利輕音樂作曲家約翰·施特勞斯的傑作。

5.《馬捷帕》,是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的作品。

6.《仲夏夜之夢序曲》,是德國作曲家門德爾鬆所作。

7.《水上音樂》是英籍德國作曲家亨德爾於1717年寫成後經英國曼徹斯特的哈萊樂隊指揮哈台爵士為近代樂隊改編的管弦樂曲。

8.《嘎達梅林》是中國女作曲家辛滬光於1956年根據蒙古民歌主題創作的。

以上8曲的欣賞既可當作休息,又可當作學習,每天欣賞三次,每半月調換一曲,盡可能在臨產前欣賞完。

孕婦怎樣進行胎教

教者,效也,取法效仿之。《說文》雲:“上所施,下所效也”。胎教,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胎教,是指婦人受孕後,為促進胎兒智力和體力的發育,確保母子的身心健康,在精神、飲食、寒溫、勞逸等多方麵,對母親和胎兒實行的保健措施。狹義的胎教,主要是指對孕婦在孕、胎、產全過程中,加強精神品德的修養和培養,使之“外象而內感”,借以促進胎兒的智力發育。

胎教學說的提出,主要是建立在“形象始化,未有定儀,因感而變,外象而內感”的基礎之上的。祖國醫學認為,婦女懷胎,胎兒逐漸生長,逐漸變化,逐漸完善,胎兒與母親共為一體,休戚相關,母熱則兒熱,母寒則兒寒,母體的一切變化均可直接影響胎兒。

古代的傳說,現代的實驗,都表明環境與母親的心境會對胎兒發生影響,這種“教育”作用是存在的,隻不過教育方法及運用的途徑不同罷了。

研究表明,胎兒在子宮內是有感覺的,如聲音的變化,胎兒在六個月以後對子宮血管的血流聲、腸管的咕嚕聲、外界的嘈雜聲、猛烈的關門聲都會做出反應,表現胎動增加。胎兒甚至可以聽到成年人所聽不到的極高和極低頻率的聲音,低頻可抑製胎兒活動,高頻可增加胎兒活動。

人們發現,把嬰孩抱在左側胸前,使之貼近母親的心髒部位,最容易使他安靜。其解釋就是孩子在未出生前已經聽慣了母親心跳的聲音、節律,這種聲音帶來了溫暖、安寧和愛。有的甚至將母親的心音錄成磁帶給孩子聽,看來這是聰明的辦法。優美、和諧的音樂,也會使這位“隱藏的欣賞者”感到愉快。

母親的情緒會直接影響胎兒。臨床觀察發現,胎兒在7~10周是齶骨發育時期,如這時孕婦過度焦慮不安,有可能導致唇齶的發育畸形。在妊娠後期,孕婦精神的劇烈變化,如恐懼、憂傷、嚴重的精神刺激等,可以引起胎兒循環障礙,發育遲緩,甚至胎兒窒息。

孕婦對胎兒的上述影響,是因為母親的情緒變化引起的某些化學物質變化,可經血流到達胎盤和胎兒,從而影響胎盤和胎兒的生理功能。法國心理學家蒂斯博士在做了大量實驗之後,指出父母可以通過聲音和動作與胎兒取得聯係,經常與胎兒聊天、唱歌、撫摸,可使胎兒聰明伶俐。這些現代科學的研究和發現,與我國古老的胎教說,是多麼的一致。

胎教學說最早見於漢·賈誼《新書·胎教》,其文曰:“周妃後妊成王於身,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喧,獨處不倨,雖怒不罵,胎教之謂也”。此後,太史令在《史記·周本紀》中雲:“太任有娠,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做言”。《新書》與《史記》內容雖異,但實為一人一事,此乃文王妻孕育武王時的生活史。如此生活方式對胎兒的影響之大,正如《列女傳·胎教》中所說:“如此則生子形容端正,才過人矣。”

那麼,又怎樣具體地進行胎教呢?

1.要怡情養性。《葉氏竹林女科》認為:“寧靜即是胎教”。為此要求孕婦遇事冷靜,使心靜於內,慮謐於中,做到“無悲哀思慮驚動”(徐之才《逐月養胎法》),不為七情所傷,摒棄孤獨、憂傷和煩惱,始終保持穩定樂觀的情緒。如此,可使孕婦氣血和順,胎元調固,有利於胎兒的生長發育。孕婦可適當地參加文體活動,培養多方麵的興趣和愛好,以豐富自己的生活,通過琴棋書畫,誦讀詩歌及旅遊等途徑陶冶性情。否則,氣逆則胎病。惱怒、驚恐、焦慮可導致氣都、氣逆、氣亂,以致產生胎病。《黃帝內經》裏就記載了癲疾這種胎病,是由於其母在妊胎時受了大驚而造成的。

2.要端心正坐。周文王所以能成為明君,與他母親太任的“端一誠莊,唯德之行”的胎教熏陶不能說沒有關係。《諸病源候論·婦人妊娠病諸候上》裏要求孕婦做到“坐無邪席,立無偏倚,行無邪徑,目無邪視,口無邪言。”意思是,孕婦要加強思想品德的修養,培養高尚的情操和美好的心靈。處事無嫉妒之心,待人無狡詐之意,寬厚誠實,正大光明,胸懷寬廣,樂觀豁達,無私心雜念,言行舉止端莊大方。這樣生子才能操行高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