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孕婦患乙肝時宜終止妊娠
乙型肝炎是一種由肝炎病毒感染而引起的傳染病。在一般情況下,母親感染了病毒性疾病,胎兒是可以不受影響的,因為正常狀態時,母體和胎兒之間存在著一層半透膜性質的胎盤屏障。由於這一屏障而使母體和胎兒的血液完全分開,隻允許如營養物質、氧氣等的小分子物質通過,而不允許大分子物質及細菌、病毒通過。
但這一作用在妊娠期卻有所不同,主要是在妊娠的頭12周內,半透明屏障作用尚不完善,如孕婦在這一時期感染了乙型肝炎或其他疾病,則病毒就可以輕易地通過胎盤屏障,進入胎兒體內,從而造成早產甚至胎兒畸形。
因此,妊娠的婦女應盡量避免感染乙型肝炎和其他一些疾病;如已感染了乙型肝炎,則最好采取終止妊娠的措施,待肝炎治愈後再懷孕。如不願終止妊娠,則應及早去醫院作谘詢。對於新婚的女青年肝炎患者,應切實采取避孕措施,暫不懷孕,待肝炎愈合再考慮妊娠。
為什麼孕婦嬰兒居室忌放花草
有些人喜歡在孕婦或嬰兒的臥室裏擺上一些花草,以為可以美化居室,讓房間更加溫馨和有生氣。殊不知,這樣恰恰會影響孕婦和嬰幼兒的飲食、休息和健康。
這是因為不少花草,如具有濃烈香味的茉莉、丁香、水仙、木蘭等,會減退孕婦的嗅覺和食欲,甚至引起頭痛、惡心、嘔吐;能夠引起皮膚反應的花草,如萬年青、仙人掌、五彩球、洋繡球、報春花等,如果孕婦和嬰兒不小心接觸了它們,或者將莖葉上汁液弄到皮膚上,就會在接觸的部位發生急性皮膚過敏反應,表現為疼癢、皮膚黏膜水腫等症狀;嬰幼兒如果接觸了萬年青,或者把枝葉含在口中玩,直接刺激口腔黏膜,會引起咽喉都黏膜充血、水腫,造成吐咽和呼吸困難;倘若誤吞了夾竹桃,可引起嬰兒急性中毒症狀;咬水仙花的鱗莖往往會使嬰幼兒發生急性胃腸炎。另外產婦、嬰幼兒新陳代謝旺盛,需要有充分的氧氣供應,而花卉在夜間吸進新鮮的氧氣,吐出二氧化碳從而減少室內氧氣,這對孕嬰的健康很不利。所以,孕婦嬰兒室內不要放置花草。
血小舨減少性紫癜患者懷孕後宜采取哪些措施
馬明信主任醫師對《大眾健康》上所提出的問題,主要論述如下:
如果人的血小板數低於10萬(100×1009毫克/升),就稱為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其中最常見的是至今病因尚不完全清楚的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這種病好發於20—40歲女性,而且不影響生育功能,因此合並妊娠較常見。病人體內有抗自身血小板的抗體,它們不僅可能使病人自身血小板遭到破壞而減少,而且還可以通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損害胎兒血小板,引起胎兒血小板減少,使新生兒血小板減少的發生率達34%~67%。不過,根據臨床經驗,當血小板數在5萬以上時,多無出血表現;低於5萬時才有出血傾向;而低於兩萬特別是一萬以下時,會有嚴重出血,甚至發生顱內出血而危及生命。根據文獻報告,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合並妊娠的母親因出血危及生命者達5%,胎兒的死亡率也明顯增高。出生前胎兒死亡率達18%,新生兒期甚至高達26%,因而患有嚴重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病人原則上不宜妊娠。那麼已經妊娠了應該怎麼辦呢?我認為全部努力應集中在如何保證母親和胎兒的安全上。
妊娠期孕婦應有規律地生活,避免感冒和外傷,注意並及時發現全身的出血傾向,以免延誤治療。最早和最易出血的部位是皮膚和牙齦。皮膚出血的特點是皮膚出現點狀、片狀的紅色或紫紅色,壓後不褪色,可發生於外傷後,但多是無緣無故地產生,無任何不適,一周左右可自行消失,若不注意很容易忽略。牙齦出血多見於刷牙後,因此在刷牙和洗澡時應特別注意,仔細查看有無出血現象。較重者還可發生尿血和便血,因此每日還應注意尿和大便的顏色。應特別強調的是,口腔內出現血皰常是嚴重出血和顱內出血的先兆,應高度重視,一定要立即到醫院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