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日常起居如何保養腎髒
在冬天尤要注意腳的保暖。俗話說“寒自腳生”,腳離心髒最遠,血液供應少而慢,再加上腳上的皮下脂肪層薄,保溫差,因此,腳的皮溫最低,比如趾尖溫度有時隻有25℃。
注意足部的保健因為腎的經絡起於足心。從全息論的角度來看,足底的特定部位與全身髒器存在著直接關係。腳底是反映全身的鏡子。
因此,在冬天首先要有一雙合適的鞋子,鞋子的底應該略厚一些,因為鞋底厚可使人少受冬寒侵襲;另外襪子要幹燥,透氣性能要好,一般選用棉線襪為宜,襪子和鞋墊在汗浸濕後,要及時曬幹。
冬天切忌夜間憋尿。因為天氣寒冷,有人就寢後因怕冷不願起床小便而憋尿。這是一種不良習慣,是對腎有損害的一種做法。尿液中含有尿素、尿酸以及各種有毒的代謝產物,這些物質如果在體內積存過久,就可能對機體產生有害影響,甚至可引起膀胱炎、尿道炎,經常憋尿,還可能產生尿痛、尿血的情況。尤其是女性,其尿道比較短而寬,尿道括約肌功能比較弱,另外膀胱和輸尿管交界部的“活瓣”作用也弱,憋尿常會使膀胱內尿液聚升而使尿液返流到腎,從而產生一係列不適的症狀,如畏寒、發熱、尿急、尿頻、腰痛、乏力等,從而使腎髒出現病變。
冬天注意節製性生活。《內經》中說:“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明代養生家高濂在《遵生八箋》中也指出:“冬三月六氣十八候,皆正養髒之令,人當閉精塞神,以厚斂藏。”並引《五經通義》說:“冬至後陽氣始萌,陰陽交精,萬物氣微,在下不可動泄。”古人還主張房事應該“春一、夏二、秋一、冬無”,這充分說明,冬天節製房事,固護陰精,是養腎的重要措施,對於預防春季溫病,也具有重要作用。
飲食養腎應注意什麼
1.蛋白質不宜多食:盡管蛋白質是重要的營養物質,但總不是多多益善,因為蛋白質的代謝產物必須通過腎髒排泄,蛋白質的攝入以每日每千克體重1克左右為宜。
2.不宜過度節食,否則易患腎下垂:減肥的原理大抵有兩條:第一,減少營養攝入,以避免脂肪積存,如節食減肥;第二,增加能量消耗,以去掉多餘的脂肪,如運動減肥,比較而言,運動減肥更為科學。因為適當合理的運動不但能夠選擇性地減少最易積存在女性腹部、臀部、犬腿等部位的脂肪,而且可以同時加強全身其他部位的肌肉、韌帶、骨骼的力量,使人“瘦”而健壯。許多女青年不了解這個道理,為了追求形體美,單純靠過度節食減肥,結果雖然體型苗條,身體卻瘦弱了,還可能引出許多其他的疾病,腎下垂就是其中的一種。
正常人的腎髒本來就是依靠腹膜、韌帶和腎周脂肪層將其固定在腹腔後壁的。女性的腎窩比男性較小。腹壁肌肉瘦弱、營養發育不良;因生育而使腹肌弛緩無力,腹壓不足;節食減肥引起腎周脂肪減少、韌帶鬆弛等均可使腎髒固定的牢固程度減弱,而造成腎下垂。這也是腎下垂多見於20~40歲女性的原因。
當臥位與立位比較時,若腎活動度超過2~5厘米即為腎下垂。此時可摸到隨意活動的腎下緣,並有壓痛,一般X線或超聲檢查可以確診,並能明確下垂的嚴重程度和有無並發症。
僅20%的腎下垂者無症狀。多數人在勞動或行走後發生腹酸背痛、平臥後消失;有的伴有消化不良、腹脹、失眠、眩暈、心悸等消化、神經係統症狀;合並腎蒂或輸尿管扭轉時可出現劇烈的腎絞痛;合並感染時則會有尿頻、尿急、尿痛、重的還會導致腎盂腎炎、膿腎。
無症狀,無梗阻的輕度腎下垂患者無需治療。但要經常鍛煉腹肌、避免用力屏氣;增加營養,多進富含脂肪的食物;每天早晨起床前用束腰帶紮緊腰部或腎托托住下垂腎髒,然後再下床活動。症狀嚴重而影響工作或合並有結石、感染、積水的患者則可考慮手術治療,把腎固定於正常位置,使輸尿管不再扭曲,以保證尿路通暢。
因此追求形體美的節食減肥者,應以體育鍛煉為減肥的主要手段,以防止單純節食所帶來的諸多苦惱。
此外,在飲食上不宜多吃鹹,養成淡食的習慣,原因是鹽的攝入比較多,這會增加腎髒的工作負擔,易於引起心、腦、腎、血管等疾病,易於發生腎髒細小動脈硬化,一般說,成年人每天攝入食鹽以不超過6克為宜。
為了保護腎髒,還宜養成飲水的習慣,一日三餐所含的水分是不夠的,應通過飲水來補充,在氣溫高的季節飲水更應多些。成人要保持每天的尿量在1500毫升左右。古人提出,每天晨起空腹先飲水,一至二杯,等於衝洗一下髒腑,有利於體內代謝廢物的排泄,可起到減少腎髒疾病的發生。
3.及時控製感染:如遇患扁桃腺炎、齲齒、皮膚感染時,應積極進行治療,以免引起腎炎。
冬季怎樣進行藥物補腎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這是自然規律,人體的陽氣也於冬季內藏,陰精亦於冬季固守,因此冬天是人的機體能量蓄積的階段。對於虛弱之人冬天是進補的好季節。冬令進補,已做為防病強身的傳統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