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堆證書能證明什麼?
專欄
眼看著還有20天就要畢業了,安陽工學院文法學院的孫夢濤數了數大學四年所獲得的證書,竟然多達65個,連他自己都不敢相信。可從今年3月份至今,他投的簡曆有50餘份,卻沒有收到過一次麵試通知。他糾結了,自己獲得了那麼多有含金量的證書和榮譽,自己的本科學曆也符合企業的招工要求,為何會這樣?
對於小孫的遭遇,有媒體稱,65個證書抵不過一張985、211學校文憑——你的能力再強,可用人單位連展示的機會也不給你。這其中暗含一個邏輯,即65個證書定然代表了高能力,而這種簡單判斷是有問題的。證書是證書,能力是能力。
不排除用人單位對小孫確實有學曆歧視,是用學曆標準篩選入圍麵試的人選,可是,這65個證書沒有打動用人單位,也值得一些正在進行“證書化”學習的學生警醒。像小孫這樣,在大學期間獲得幾十個證書的學生並不鮮見,他們認為,隻要拿到一大堆證書,在人才市場就會有更好的出路。
其實不然,證書多了,有時反而令用人單位反感。你獲得這麼多證書,大學的學習是怎麼進行的?對於小孫,有很多人打抱不平,覺得他在有這麼多證書之外,學習成績也是很優異的,據報道,“在這些證書中,國家職業資格類證書6個、國家級榮譽證書5個、省級榮譽證書15個、市級榮譽證書8個,校級榮譽證書27個,坐擁4次獎學金,並且連續兩年綜合成績全專業年級第一”,報道中也一筆帶過,“在這些證書中,有國家獎學金、國家勵誌獎學金等獎項,有優秀誌願者、優秀學生幹部等榮譽證書,也有英語四級、計算機二級、普通話證書等資格類證書。”
可是,這也會給用人單位一個印象,他是在圍繞證書學習,從這些證書中看不到他更多的能力和素質,尤其是核心競爭能力。還有那27個學校榮譽證書,學校給一名學生發這麼多證書,是為了證明學生優秀,還是學校發的證書太多太濫呢?
大學生根據自己的職業發展規劃考證無可厚非,但證書並不在於多,而在於精。媒體隻關注了65個證書,卻沒有具體說明他獲得的國家職業資格證書是什麼。如果所有這些證書中,這名同學能拿出含金量真正很高的國際職業資格證書,諸如精算師、注冊會計師證書,那麼不要說65個,一個已經足以打動用人單位。
如今,很多證書的內涵與社會和企業需求脫節,證書的效能和信用,沒有得到社會和企業應有的認可,時下的證書熱、考證熱已經走偏,偏離了其初衷。如此,證書再多、再厚,於社會和企業,於學生個人又有何益?
與證書類似,有不少學生在大學期間追逐社會實踐經曆。有的學生開列出的社會實踐經曆達二三十次之多,這麼多的經曆,隻能說明學生很浮躁,每段實踐經曆都不深入。用人單位看到這麼多的經曆,很可能最先淘汰的就是這類學生。據媒體報道,小孫還創辦過誌願者服務隊,當過大企業董事長助理,開過傳媒工作室——可是,誌願者服務隊究竟做了些什麼,當董事長助理當得如何,傳媒工作室又有怎樣的成果?如果他那麼優秀,當過董事長助理的企業為何不錄用他呢?
對於現實中存在的學曆歧視當然要檢討,以推進就業公平。但是,每個學生也應該反思,該怎樣規劃大學生活、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證書化”學習並不是提高能力的道路,有明確的目標、根據目標製定提高能力和素質的方案、專注某個領域,這樣的大學畢業生會更受用人單位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