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前,在大漢國與匈奴的爭戰中,天齊國趁亂進討大漢邊城,被大漢駐北海關主將傅天佑擊敗,而後,傅天佑揮兵二十萬長驅直入,占領了整個天齊國。
在部下的百般強求下,傅天佑叛離大漢,自立為王,成了天齊國的國主。
而大漢國在與匈奴曠日持久的戰爭中,國力受損,一時也無力去征討天齊國,就等於是默認了天齊國的存在。在虎視眈眈中,兩國在邊境對峙百餘年,倒有沒有發生過大的戰事。
後來,傅天佑采取妥協政策,以大漢國的屬國自居,每年向大漢國進貢金銀、皮毛之物,大漢國也向天齊國出售些糧食布匹,兩國關係和緩,漸成友邦。
天齊國傳到現在,已曆三世。第三世國主傅友增,現年三十歲,英武神明,偉岸修長,常以賢明天子自居,立誌振興。即位以來,常有政績,很得人心。
大漢國發生劇變,大漢國變成中華國,他多派有間諜潛入安京探聽消息,不過所得到的消息大多是聖主黃明和左賢王盧克是聖皇聖帝,中華國有一大堆聖人的消息。大漢國強大的軍隊在聖主黃明的手中不堪一擊,觸之即潰壓伏了他的一切燥動,他連大漢國的軍隊都打不贏,自思量無法與聖主黃明的軍隊對抗。
中華國成立之後,一直忙於建設,根本沒有征討周圍國家的意思,他就一邊密切注意中華國的動靜,一邊整修邊防。
中華國的貿易自由讓他得以自由地購買到槍炮坦克。由於邊境敞開,天齊國的商人得以毫無障礙地進入中華國進行貿易,中華國天翻地覆的變化給了天齊國極大的震憾,各種各樣前所未聞前所未見的工廠和科學技術讓他們感到了自己的落後。
天齊國一些有遠見的人千方百計地從中華國挖掘了許多技術人才去天齊國辦工廠。但是他們越來越感覺到天齊國與中華國的差距,對中華國了解得越深入,就越能很深刻地感受到同中華國的差距。中華國的技術的差距。他們在天齊國辦了石油鋼鐵等工業,組織了強大的軍隊。他們軍隊同聖主黃明的軍隊一樣配置,汽車,槍炮,導彈,坦克。軍隊共有六十萬,差不多是中華國的一倍。
原大漢國許多大官逃到了天齊國,他們本來與天齊國都有千絲萬縷的聯係,到了天齊國之居,國主傅友增讓他們仍然做了大官。
在聖主黃明失蹤的五年中,中華國國內發生了大變,有很多人被殺,社會比較動蕩。這些大官認為找到了機會,就挑唆天齊國主傅友增去進攻中華國。天齊國正在進行建設,有很多東西都要在中華國購買,天齊國立傅友增自然不會去同中華國作戰,但是也沒有采取嚴厲措施,比如抓捕,殺人之類的措施去製止這些言論和行為,這樣在邊關就經常出現了一些小摩擦,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出現一起開槍事件。
聖主黃明歸來之後,又帶回一大批奇形怪狀的人。他回來之後,簡單地安排了一些政事,又埋頭去搞建設。
這一天,一份簡報放在了聖主黃明的案頭。
事情很簡單。天齊國的士兵擦槍走火,隔著一條小河開槍射殺了正在邊境巡邏的中華國的兩個士兵。
事後經調查,確實是在擦槍時走火傷的人。但是聯想到幾年來在邊關連續不斷的摩擦事件,在軍隊中就傳聞了天齊國要向中華國開戰的消息。一時,中華國所有部隊群情激憤,紛紛請戰,要去消滅天齊國。
聖主黃明召開中央軍委會議,討論是否作戰的問題。最後的結論是,天齊國擁有強大的軍隊,還有強大的工業能力(有石油),現在正在發展中,如果等他們的科學水平發展到一定程度,會對中華國的穩定和安全造成極大的威脅。因此,會議訣定,消滅天齊國,一方麵可以獲得石油等短缺的工業資源,另一方麵,也是最主要的方麵,可以根除中華國來自北方的威脅,消除掉對中華國安全的威脅。
會議結束後,聖主黃明就發了招兵令,共招兵五十萬人。現在有二十八萬人的軍隊,還須招兵二十二萬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