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先秦時期偉大哲學家孟子的成才,與他的母親注意孩子的學習環境有關。孟子小時候很貪玩,模仿性很強,原來家住墳地附近時,常常玩築墳墓或學別人哭拜的遊戲。孟母認為這樣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別人做生意和殺豬的遊戲。孟母認為這個環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學堂旁邊。孟子就跟著學生們學習禮節和知識。孟母認為這才是孩子應該學習的,心裏很高興,就不再搬家了。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孟母三遷”的故事。
什麼環境造就什麼人。跟什麼人,學什麼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求學者,必求明師,所謂名師出高徒。
當今為人父母的可能沒有條件如孟母那樣為孩子讀書環境而搬幾次家,可為孩子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的願望卻比孟母有過之而無不及,家長們都知道環境對孩子的成長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改善環境主要表現在為孩子選擇好學校,可是孩子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家中度過,家長何不多花些時間精力將家庭環境創設得更好些呢?
人際環境指家庭成員之間所構成的氣氛和關係,親切融洽的情感與溫馨的氣氛,能給孩子的學習創造良好的條件。因為當學習充滿快樂時,孩子才會真正有所學。一些家長隻要一談到學習問題就正襟危坐,如臨大敵,似乎眼前已經看到孩子未來“殘酷的競爭”,這種緊張氣氛會嚴重壓抑孩子的學習活動;一些家庭夫妻關係不合,經常將夫妻間的矛盾衝突表露在孩子麵前,讓孩子充滿憂鬱;一些家長單位裏工作不順,將煩惱帶回家,甚至遷怒於孩子,這樣的家庭環境孩子怎可以安心讀書呢?
不少家長在激烈變化的社會環境中無法對自己的心理行為做出合理的調適,諸如職業病變更、下崗、商海失意、人際衝突等,都易導致心理失衡。一些缺乏修養的家長將這種情緒轉換成各種非理智行為,在孩子身上宣泄,或轉為對子女不合實際的要求,因而家中經常彌漫著急躁、焦慮、敵對、憂鬱的情緒,這種氛圍的危害遠大於經濟條件差給孩子帶來的困擾。
家庭環境除了指人際關係外,還包括家庭室內裝飾、布置所形成的物化環境。
在一項調查中,相當一批青少年學生在填寫自己最大心願這一欄時,都會寫上:“我的最大心願是擁有一間自己的房間。”“自己的房間”不僅是形式上的一間房屋,更重要的是擁有一個可以靜心學習、按自己個性支配的成長空間。在這個空間裏,孩子可以有自己的隱私,可以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發展自己的興趣。孩子擁有這樣的心願,深層次的原因是,孩子渴望有一個讓他們的個性自由發揮的場所。
現實生活中,即使受住房條件限製,無法給孩子一間房,也應設法給孩子一塊小天地:一麵任孩子粘貼布置的牆,一張可以帶鎖的小書桌,一個擺滿孩子愛看的書的小櫥……孩子在自己的天地裏感受到“獨立”,才能積極主動歡愉地學習。心理學家提醒人們,家庭空間的局促狹窄可能導致孩子心理上的壓抑感,雜亂的擺設讓孩子心情浮躁,學習時易養成鬆懈、懶散的不良習慣。因此,作為家長,創設有利於孩子健康成長的好環境是非常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