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配人類行為的“競爭原理”告訴我們:一個人所從事的工作,如果有競爭的對手,則會在想超越對方的意願下,發揮出更大的能力。
比如,運動員在激烈的競賽中往往能發揮出自己的潛力,努力去爭創好成績;而在沒有強有力的對手時,成績也會下降。原因就在於前麵沒有對手,競爭意識減弱了。
孩子的學習也是這樣。當他在班裏名列第二三名時,一心一意想提高成績,爭當第一名;而當他是第一名時,盡管有保持地位的意願,但因前麵無對手,有時成績反而不再提高了。
家長可以充分利用“競爭原理”激發孩子努力學習爭上遊的意識。孩子在家做功課時,母親的工作就是與孩子競爭的內容。比如:孩子寫作業,母親洗衣服,比賽誰完成得快完成得好。孩子為了贏過母親,就會認真地用功,結果集中了注意力,做功課的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
有些孩子在下棋、玩撲克牌或比腕力等比賽時,輸了就又哭又鬧。這種孩子總是要自己贏了才高興,所以大人跟他比賽時都故意輕率了事,做出輸的樣子,他們認為反正是遊戲嘛,姑且讓孩子高興高興。對大人來說,遊戲隻是人生的一部分,但對孩子來說,遊戲卻占了很大的地位。遊戲對培育孩子的人格影響很大。
比賽時,出於大人的手下留情而取得勝利時,小孩子會認為這是自己憑實力戰來的,因此會誤認是自己打敗了對方。因而,始終期待著大人把勝利讓給他,認為大人輸是當然的事。於是對周圍的大人便產生一種依恃耍賴,甚至對任何大人都如此。這樣一來,便容易形成為了自己的要求可以犧牲周圍的人的自我中心的性格,培育出欠缺體諒別人的個性來。
透過這種勝負而對周圍的大人產生一種驕賴,容易使孩子將來麵對危機時,沒有接受挑戰的勇氣。
在麵對社會的嚴酷一麵時,孩子仍無法忘掉在家庭裏“禮讓”自己的好處,而始終逃避這個現實。依侍別人,把世界分成“自己人”和“非自己人”的人,不隻在家庭恃寵耍賴,日後在社會恐怕將因失去了“避風港”而無法生存下去。
此外,身為父母,都會遇到這樣的情境:勞累一天,下班歸家,發覺放學後的孩子要麼在寫字桌前心不在焉地看書,要麼賴在沙發裏無精打采地看電視,這樣狀態的孩子會不會讓你擔憂呢?年紀輕輕,他們怎麼就那麼沒有精神呢?然後我們很可能會隨口教育孩子一頓:“快出去運動運動吧!爸爸像你這麼大的時候,可是體育健將呢!”殊不知,現在的孩子在學業上也承擔著比父母當年更大的壓力,他們很多時候並非是不想鍛煉,隻是需要我們給他們一個鍛煉的理由。
我們總是在抱怨孩子太懶惰,卻不反觀自己:我又是多長時間鍛煉一次呢?所以,家長們最好停止說教,牽著孩子的手大步出門去,來上一場父子足球賽或是母女跳繩比賽。美國《預防》雜誌中的一項調查揭示:在9~17歲的孩子中,超過70%都想與父母一起運動。家有學生,每年的假期都是兩代人共同鍛煉的極好時機,這對於上班族的家長來說,也是個難得的體育補習之機!
和孩子來一場比賽,結果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汗水中收獲歡笑,在揮灑中重建親近。可以作為兩代人比賽的運動項目有很多,除了足球、籃球、乒乓球等球類,還可以去遊泳、競走、爬山……而在具體項目的選擇上,一定要與孩子溝通達成一致。請記住,親子運動隻有在雙方都快樂自願的前提下才會受到良好效果!另外,選擇時還要參考自己和孩子的體能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