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家庭是孩子最好的教室。中國的成語裏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孟母擇鄰”等詞彙,由此可見,自古以來,家長們十分注重對孩子的培養和教育。
父母的一言一行決定著孩子的個性。家庭教育的特點是潛移默化,言傳身教。由於孩子的可塑性大、模仿性強,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在以身示範,無時無刻不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正確的教育方法可以引導孩子走向成功,錯誤的教育方法則使孩子一事無成。孩子最初就似一張白紙,結果會變成怎樣,就看教育他的父母采取什麼方法。
在今天知識經濟的時代背景下,人才成了最寶貴的財富,中國的家長們更是望子成龍心切。於是,很多家長精心為孩子設計了各種各樣的成長和成才的道路。然而,在很多情況下,家長們的用心良苦很可能換來的是孩子成長的事與願違。這時,很多家長把原因簡單地歸納為孩子自身的缺點和局限,覺得自己為孩子創造了良好的物質條件,已經做到了父母教育孩子的本分;更有甚者在“不打不成才”的理念下對孩子施以棍棒教育,結果適得其反,孩子離成才的道路越來越遠。
溯本求源,問題出在孩子身上,問題的根源則在父母身上。孩子身上表現出來的不良習慣和缺點,有父母教育思想、教育方法上的原因。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實際上,真正的教育應該是孩子、家庭和學校之間的互動行為。中國的很多家長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獨斷專行,忽略孩子的意願,以自己的標準和偏好作為教育孩子的準繩,包辦孩子的一切,而不是審視孩子的內心,不注重他們的天賦和興趣,更不懂得根據孩子的成長實際調整自己的教育方法。在大多數情況下,孩子都不能適應家長的教育方法,從而造成學業上的失敗,更重要的是導致性格上的諸多缺陷,從根本上影響了孩子一生的發展。
孔子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提出要“因材施教”,同樣對於家長而言也是如此。從理論上講,沒有壞孩子,隻有壞方法。誠然,由於孩子的智力和心理尚未成熟,自製力和專注力普遍較弱,所以需要家長給予適當的指導和製約。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家長們要高高在上,將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相反,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父母要學會彎下腰來與孩子平視,傾聽孩子的心聲,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懂得換位思考。總之,隻有在尊重孩子的自主性、懂得孩子自身特點的前提下,運用科學的教育方法,才能有效地培育孩子。
在本書中,我們將詳細分析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心理特征,從多個方麵總結出提高孩子積極性的方法,分十個章節加以敘述。這些方法,符合一般的教育規律,注重從心理入手,從根本上提高孩子的積極性,同時又不乏技術和細節上的指導,因而具有極強的可操作性和實效性。
英國著名教育家洛克曾經說:“教育上的錯誤比別的錯誤更不可輕犯。教育上的錯誤和配錯了藥一樣,第一次弄錯了,決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補救,它們的影響是終身洗刷不掉的。”僅以此與天下父母共勉。
“慈母倚門情,遊子行路苦”,父母養育孩子雖有訴說不盡的種種辛苦,但父母也同樣應該體諒孩子。他們的人生道路漫長艱辛,父母應該采用最好的教育方法,給孩子一個最好的起點。